要聞港聞

裝備外骨骼機械人 脊椎傷者加快復行

李女士接受脊椎手術後,使用外骨骼機械人進行復健。 李女士接受脊椎手術後,使用外骨骼機械人進行復健。
李女士接受脊椎手術後,使用外骨骼機械人進行復健。
有助減輕神經陣痛 中風 腦癱 適用
脊椎受傷病人要面對漫長復康治療,除了影響活動能力,亦會影響控制血壓、大小便蠕動、心跳、皮膚溫度等功能。醫院管理局去年起引入外骨骼機械人復康服務,臨床治療成效比傳統外支架佳,有脊椎膿瘡患者術後4個月已能用拐杖步行。有醫生表示,本港每年約有200至250個脊椎受傷患者,是服務的潛在受惠者;服務亦適用於中風、腦癱病人,未來將討論擴展服務。
要使用傳統外支架進行復健,單是製作合適支架已需時數星期,而且要完全用患者自身力量支撐,患者體能消耗大,亦較容易「學壞姿勢」,甚至傷及其他關節。麥理浩復康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黃志筠表示,外骨骼機械人有多個「摩打」提供助力,令患者能更早投入復康治療。機械人亦有多個感應器,能更全面收集治療數據,從而調校機械人切合患者需要,例如可調節機械人輔助力量、增減阻力等,亦可左右腳套用不同設定。
黃志筠又稱,使用傳統支架治療需要至少兩個治療師及一個支援人員,但外骨骼機械人則只需要一個治療師及一個支援人員,有助減輕人手壓力。
「治療半年已可自由郁動」
李女士去年3月初患上腹痛,其後病情惡化,雙腳麻痹癱瘓,至今年3月中到瑪麗醫院檢查,發現脊椎有膿瘡需接受手術,之後轉至麥理浩復康院,並於6月開始使用外骨骼機械人復建,到7月出院時已能用拐杖步行。李女士憶述當初轉至復康院時,簡單如起床亦要他人協助,最初使用機械人步行時亦是舉步維艱,但後來雙腳力量明顯恢復,「醫生本來同我講可能要幾年先康復,但依家半年時間已經可以自由郁動。」
麥理浩復康院於2018年率先引入外骨骼機械人,相關計劃於2022年恒常化,並擴展至其餘兩間脊椎受傷復康中心(九龍醫院及大埔醫院),預計每年可提供共3,000服務人次,主要服務對象為因意外及其他病理性退化導致脊椎受傷的患者,以及有脊椎功能障礙的長者。一般療程包含20次訓練,每次約一小時,病人住院期間毋須額外付費,只需繳付100元住院費,而於專職醫療診所則首次診症135元,其後每次80元。
本港每年約250脊椎傷者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高日藍表示,外骨骼機械人治療可幫助病人減輕神經線陣痛、減低肌張力不適、保存骨質密度等,除能改善患者體力,亦增強其信心,從而提升生活質素。本港每年約有200至250個脊椎受傷患者,是服務的潛在受惠者,另外中風、腦癱等患者亦適用此服務,未來或會進一步討論擴展服務。
外骨骼機械人有多個「摩打」提供助力。(黃仲民攝)外骨骼機械人有多個「摩打」提供助力。(黃仲民攝)
外骨骼機械人有多個「摩打」提供助力。(黃仲民攝)
高日藍高日藍
高日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