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港旅遊久未恢復 不變通難解困局

疫劫過去多時,港人早已走出傷痛,惟本港經濟仍一潭死水;主因之一,是港府期盼的旅遊業復甦,未有如約而至。訪港旅遊人數遲遲未恢復至疫前水平,即便港府不惜大花公帑,推行「開心香港」、「香港夜繽紛」等活動企圖刺激旅遊,依然無濟於事,足見當局未有準確掌握旅遊業所面對的困局,才會弄巧成拙,虛耗光陰。眼見周邊熱門旅遊城市人頭湧湧,本港依舊冷冷清清,各界早已焦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立法會昨日討論振興旅遊業的議案,多名議員在會上連珠炮發,炮轟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辦事不力,直言該局「有好大嘅改善空間」。正如議員所述,本港旅業現時面臨的困境,不單純是訪港旅客人數未恢復至疫前那麼簡單;深入探討,選擇留港過夜的旅客人數同樣未恢復,意味着不少旅客選擇即日來回,在港消費的時間更短;更甚者,過夜旅客人均消費也由疫前的2,000元,跌至目前約1,300元。須知道,旅客在港消費,才能為本港經濟帶來收益;訪港人數未恢復、人均消費又下降,相當於雙重打擊;難怪訪港旅客人數一直緩步恢復,本港經濟卻遲遲未見起色。
旅客人均在港消費下降,原因有很多。有議員提及,本港各行各業人手短缺,導致服務質素嚴重下降,旅客拒絕「貼錢買難受」,自然是原因之一。另外,香港缺乏具本地特色產品或服務、疫情加速網購代購興起,以及旅遊模式改變等,也對旅業造成一定影響。最重要的是,世界一直在改變,港府及官員的思維卻原地踏步、墨守成規,妄想吸引更多內地豪客便能解決,不肯正視問題癥結,才是這一切的元兇。
事實上,本港擁有大量優質的旅遊資源,只是港府未有好好利用。舉例而言,本港每年皆會舉辦各項國際賽事、大型盛會,縱使在疫情期間一度停辦,惟在疫後也陸續復辦;然而,復辦盛事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出醜,例如近日舉行的世界長途越野車錦標賽,居然發生賽事延誤,又要臨時縮短賽道,令觀眾敗興而歸。在硬件配套方面,本港也優於很多旅遊城市,諸如斥巨資興建的啟德郵輪碼頭;惟好不容易迎來郵輪泊岸,卻因交通不善導致旅客苦候,有違香港待客之道。凡此種種,無不與港府協調統籌失當有關,一如議員所指,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應承擔主要責任。
要解決旅遊業所面對的困局,先決條件是港府懂得變通,放棄「推廣優惠吸客」的思維。公帑,要用得其所;港府理應以現有資源為主軸,加強配套來擴大效益,例如改善郵輪碼頭周邊交通,把郵輪碼頭發揮到最大。另一方面,港府亦應加強支援旅遊業,緩解業界人手不足問題,改善服務質素;同時亦應加強支援中小企,重建本港特色。能夠協助旅業突破困局的建議不少,不論業界、議員、學者等均曾列舉無數;惟最終關鍵始終在於當局是否願意聆聽民意,抑或繼續一意孤行,虛耗公帑,把百業推往深淵之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