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泡沫之後

有論者認為,中國現況與日本當年的泡沫穿破相近,因而有中國日本化之推論。
中國與日本同敗於金融與房地產泡沫,但日本泡沫之後的改革是美國主導,先破日本企業集團的主銀行制,銀行破產、兼併。日本戰後重建的金融體系完全破壞,代之以美國式利潤為先的模式,由此而使產生戰後日本經濟奇迹的企業與經濟體制崩潰。加以開放金融,本是資助本國產業長期發展的超額儲蓄,變成追逐利息和短期收益而逃出日本,變成美國寡頭金融集團在國際市場到處攻擊,製造金融危機和由此賺取暴利的資本。日本國內卻缺乏產業等實體經濟的長期投資,經濟競爭力沒法恢復,一度走上外貿逆差之路。
日本的衰落是因泡沫之後體制崩裂,體制變化把經濟競爭力破壞。二、三十年的平穩主要靠政府財政赤字支撐,所以今天日本負債率是GDP的兩倍多。猶幸是內債,政府還可以用貨幣政策控制,但經濟體制內危機隱伏,也難有餘力振興經濟。即使日圓大貶,日本的產業實力已大不如前;也即使美國開放市場(包括壓抑中國輸美產品,騰空市場讓日本企業填補),但也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同,日本能替代中國產品輸美的有限,或可短期平衡進出口。若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稍為停息,日本仍不能壓倒中國的市場競爭力。
中日的根本差別是中國泡沫之後,即當前雖有勢力要開放體制,進一步市場化,近乎日本當年政策方向,幸好因為中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尤其是中美矛盾明顯,中國政府要防美國的文化侵略,用市場改革來破壞中國體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中國政府特別加重金融體系的監管控制,一是吸取泡沫經濟的教訓,二是認識日本的教訓。
中國一直是資金非法外流嚴重,經濟、金融與政治體系存在着巨大漏洞,泡沫危機更凸顯出這些方面的嚴重問題。
日本政權雖說自民黨一黨專政,但實際上是派閥輪替,派閥矛盾容易被美國利用。中國也黨內有派,但政治集中程度高,也有黨的法制體系的約束,包括「初心」的原則,只有鄧小平才可作大改,現時的領導層,以及幾十年對美國政治野心與美國模式的了解,相信不可能像日本泡沫之後大改體制。沒有體制更替破壞,反而是修補體制的漏洞,泡沫後的中國經濟不難恢復,更可有再度振興的機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