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7工程明年申撥防洪 招標同步起動

9月雨災期間渠務署連續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超過200小時。 9月雨災期間渠務署連續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超過200小時。
9月雨災期間渠務署連續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超過200小時。
應對極端降雨 加快疏導減水浸風險
本港早前經歷世紀黑雨,多區嚴重水浸。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港府早前於政策報告提出推展超過80億元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渠務署將於下年度為7項工程申請撥款,並同步招標,盡力縮短工程設計、採購及施工時間。她指,該署明年亦會完成「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評估氣候變化至本世紀末對本港雨水排放系統的影響,以及制訂全新、全面的全港性防洪管理策略。
渠署144應變隊處理水浸
本港今年9月初超級雨災期間,多區廣泛水浸。甯漢豪昨在網誌分享是次雨災應對及善後工作。她稱,渠務署當時連續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超過200小時,高峰時處理水浸事件的緊急應變隊伍,數目由平常約70隊,倍增至144隊共約550名工人,緊急清理淤塞的排水系統及處理水浸事故。
此外,暴雨期間,渠務署轄下4個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跑馬地及安秀道的蓄洪池發揮功用。其中,大坑東、跑馬地蓄洪池,高峰儲水量曾達到其最大設計容量;其餘兩個高峰儲水量曾達到其最大設計容量約40%。渠務署正建造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紀念花園地下蓄洪池及觀塘秀雅道遊樂場地下蓄洪池,盼進一步紓緩九龍區的水浸風險。
對於即將推展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她指相關工程涉及黃大仙及港島東區等曾發生較嚴重水浸事故的地區。她又引述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表示,設計和興建雨水排放設施,目的並非追求水浸「零風險」,因為涉及投放無限資源。防洪工程須平衡成本效益,做到盡量降低水浸風險,更重要是在水浸發生時,盡早疏導,務求令市民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活。
300遠程裝置監測水位潮位
創新技術應用方面,渠務署在早前暴雨前後,已利用清淤機械人在不同環境進行緊急清淤工作,當中包括專為河道清淤的「源𢳂跑」,每日可收集高達18公噸淤泥;而「智水清」則是渠務署目前體積最小的清淤機械人,適合在箱形暗渠工作,每日可收集約10公噸淤泥。
渠務署另在全港不同地點安裝約300個「遠程防洪裝置」,包括水文站及水位傳感器等,24小時收集水位和潮位等數據。她相信,透過加快落實多項防洪工程,將進一步提升防洪能力,更有效減低各區水浸風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