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嚴控公共開支 勿減未來投資

港府在本財政年度首6個月已錄得1,700多億元赤字,財政儲備跌至只得約6,500億元,不及高峰期的一半。若扣除在過去幾年分批發行的多類政府債券,儲備水平將更低。
財政儲備大幅下滑
有官員解釋,政府近年出現財赤,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中美貿易糾紛及全球經濟放緩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更深層次和結構性的原因,是政府經常性開支(尤其是教育、醫療衞生及社會福利)近年增長過快,遠遠超出經常性收入(包括薪俸稅和利得稅)的增幅,不時要透過超乎預期的非經常性收入(例如賣地)作補貼。當外圍經濟及本地樓市、股市轉趨淡靜,非經常性收入銳減,各類經常性開支卻難以縮減,庫房便會錄得赤字,儲備水平自然大幅下滑。
立法會日前以議員議案方式就有關問題進行辯論。原議案促請政府審視目前的財政狀況和檢討公共財政政策,包括研究增加財政收入的來源。無可否認,香港現時的稅基確實相當狹窄,過分依賴一小部分高收入的納稅人、大企業,以及股市樓市的良好表現,有必要全面檢討。
但正如上文指出,經常性開支增長過快才是特區出現財赤的「元兇」;《基本法》第107條亦訂明,特區政府財政須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和避免赤字;筆者因此對原議案提出修訂,加入「政府應嚴控經常性開支增長」的字眼,並在跨黨派議員支持下獲得通過。
原議案又提出,政府須及早為邁進高齡化社會導致的長遠財政負擔作準備。人口高齡化引發社會對公共財赤的擔憂,原因包括整體勞動力減少會導致交稅人口減少,相關醫療甚或社福開支卻增加。但其實香港不少長者都是健康和擁有一定工作能力,部分更有不俗的消費力。今年施政報告建議推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成立「銀髮經濟顧問小組」,促使有能力的長者繼續為香港經濟作出貢獻,讓他們能過着豐盛和有意義的生活,有助減少對公共醫療及社福的依賴,增加稅收,減輕年輕一代納稅人的負擔。
人口老化與財赤問題,亦令部分人對北部都會區或交椅洲人工島等大型發展及基建項目感到疑慮。但不少經濟學者與外國實例均說明,政府不應因一時的經濟不景或財赤問題而減少投資未來,否則只會墮入更嚴重的經濟收縮循環。關鍵之一是更積極有效地善用私人市場力量,引入多元及可持續的融資方案,以及不同類型的公私營合作,去協助推動一些有利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計劃。
今年施政報告採納了有關建議,成立由財政司司長帶領的「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及相關政府辦公室。筆者期望有關融資架構可盡快展開工作,盡早提出建議,並從速付諸實行,協助香港應對人口高齡化及推動大型基建所帶來的挑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