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政情:無視暴雨狂風 天價警示系統 政府大材小用

有市民質疑天文台發出惡劣天氣警告嘅預告時間過短。 有市民質疑天文台發出惡劣天氣警告嘅預告時間過短。
有市民質疑天文台發出惡劣天氣警告嘅預告時間過短。
雖說「天有不測之風雲」,但天文台嘅天氣預報,市民始終都係有期待。有議員趁尋日立法會討論改善天文台天氣預報嘅機會,反映市民抱怨發出惡劣天氣警告嘅預告時間過短,事關涉及停工停課嘅安排,尤其是「500年一遇大雨」期間對市民帶嚟嘅不便,關注政府會否動用耗資1.5億元嘅緊急警示系統通知市民。然而政府回覆,竟拒絕使用呢個系統,話會用喺「市民唔係好關心嘅情況」如地震、海嘯等。
天文台之前曾表示,舊年嘅天氣預報準確率達92%。不過議員陳振英就引述舊年嘅公眾意見調查,指市民認為天文台發出嘅天氣預測準確率只有77%,問到天文台有冇研究該兩組數字出現差異嘅原因,又話有市民質疑天文台發出與停工停課安排掛鈎嘅天氣警告,預告時間過短,譬如早前「500年一遇大雨」由紅雨轉黑雨只有15分鐘時間,問天文台有冇研究利用科技進一步改善發出天氣警告嘅空間,況且港府都有設立警示系統,問政府發生突發事件嘅時候可唔可以使用警報通知市民。
用喺「市民唔係好關心嘅情況」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回覆話,天文台現時有多個渠道發放資料,包括電視、電台,讓市民得知訊息,形容渠道有效,至於緊急警示系統將用於「市民唔係好關心嘅情況」,例如地震、海嘯等,認為見唔到平時有動用緊急警示系統嘅需要,但承諾會繼續努力改善預測能力,又透露天文台網站喺10月引入「盤古電腦模式」颱風預警,有關模式對颱風路徑嘅預測較傳統方法準確,但會低估風力變化,畢竟人工智能應用屬初步,要累積更多嘅數據,方能夠確認人工智能可否提升天氣預報效果。
翻查資料,2020年政府耗資1.5億元設立緊急警示系統,不過至今只使用一次,喺舊年新冠疫情高峰期提醒市民伊利沙伯醫院成為定點醫院,專門接收新冠病人,其他市民請勿前往。據天文台網頁所見,由1979年香港短周期地震台網投入運作起計算,平均每年錄得約兩次有感地震。
本港經常出現新界滂沱大雨、但市區萬里無雲嘅情況,議員劉智鵬關注天文台會否將香港分為東西區,分別掛起不同嘅天氣警報信號,免卻「市區紅雨黑雨,新界曬緊太陽」。謝展寰就話有技術困難,因為唔同地方掛起唔同信號,可能令問題變得更複雜,事關不少市民會進行跨區活動。
陳振英陳振英
陳振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