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愈調愈低 經濟沉疴難起
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香港這兩年來樓股齊跌,市面冷清,即使港府出招救市,依然毫無起色。隨着市民及商家荷包大縮水,形成的滾雪球式負面財富效應一發不可收拾,整個消費市道疲不能興。更不堪的是,中港通關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訪港旅客數目未如理想,加上內地出口及香港轉口持續下跌,財爺陳茂波索性下調本港今年經濟增長至逾3%,比年初估算的3.5%至5.5%低得多。整個市場瀰漫悲觀情緒,不知出路在何方。
外圍的錯 政府無錯
陳茂波解釋,今年首季中港通關後,經濟復甦動力強勁,故《財政預算案》預計全年經濟增長較可觀,詎料計劃趕不上變化,內地出口及香港轉口持續疲弱,未有如預期般於下半年轉好;國際航班載客量仍未恢復,訪港旅客數目僅及2018年的70%,最新預估的全年經濟增長數字因而較原先估計為低。總之千錯萬錯,一定是外圍的錯,絕對不會是政府無能。
果不其然,對於被問及宣布樓市「減辣」後依然無法刺激成交,陳茂波再次解讀為「市場反應冷靜是好事」。其實所有有識之士均指出,樓市好壞牽連到賣地收益好壞,同時牽連市民財富多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按道理並不難懂。但很不幸,港府偏偏不懂,救市有欠果斷,減辣不湯不水,結果毫無提振效果,甚至適得其反。有專家作出最極端估算,本港樓價將比高峰期插水六至七成,令人咋舌。從來樓市愈跌,愈無人買樓,港府繼續畏首畏尾,無異於落井下石,樓市怎麼可能有起色?
與此同時,股市表現一樣慘不忍睹,總市值較2021年中期最高峰暴跌三分之一以上,蒸發逾20萬億元,上半年首次公開發行(IPO)集資額跌出全球前3名,掉到第6,為有史以來最差。儘管《施政報告》提出將股票印花稅由0.13%下調至0.1%,但為時已晚,市場預言吸引力不大。雪上加霜的是,一直是庫房最主要收入的賣地收益一蹶不振,本財政年度首兩季僅售出兩幅官地,連補地價項目,進帳僅156億元,跟全年度目標850億元相去極遠。陳茂波不得不承認,本年度財赤將比年初估計的544億元為高;而當局日前公布今個財政年度首半年的累計赤字便達到1,777億元之巨,財政儲備跌至6,571億元的10年低位,連維持政府一年開支也捉襟見肘。
旅業不振 肥水外流
無可否認,香港是細小外向型經濟體,外圍稍有風吹草動都無法獨善其身,尤其息口高企,對本港打擊不淺。但更須指出的是,明知外圍環境複雜,港府理應自強,而不是假手於人,一味指望「阿爺」打救,奈何高官施政拖泥帶水,所作所為搔不着癢處,政府開支卻愈來愈大。「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起碼花費逾萬億元公帑且不說,就說公務員編制膨脹,冗員眾多,效率卻不見提升。港府開源無計便應節流,為公務員「瘦身」刻不容緩,然而當局光說不練,至今未見有何具體計劃節省開支。公務員只知年年加薪,加得稍不如意即惡形惡相,港府怕事避難,所謂縮減開支真是談何容易。
屋漏偏逢連夜雨。旅遊業是港府寄以厚望的救命稻草,但事實證明這根稻草救不了命。財爺諉過國際航班載客量未能回復到疫情前,影響旅客訪港,但這僅是其中一個原因,絕非最大原因。本港旅遊業欲振乏力,最大原因是業界不思進取,加上香港物價驚人,早就跟「價廉物美」絕緣。反觀內地旅遊業有長足發展,北上消費已成港人放假的指定動作,上月便有多達535萬人次透過不同口岸前往深圳及廣東省城市,再創單月新高。以早年港人前往廣東省平均消費680元計算,預計港人單月在內地消費高達36億元。肥水流向別人田,本港消費市道不進一步尋底才怪。
現在最令人頭痛的是,香港經濟增長根本見不到立足點,港府無法提出增加收入的方法,惟有不斷拿北部都會區和發展創科業來畫餅充飢,但兩者十畫未有一撇,遠水救不了近火。正如前財金高官指出,目前經濟狀況是20年來最差,香港腹背受敵,一方面地緣政治令外資流入減少,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存在不明朗因素,庫房縮水已成為極大隱憂,明年恐怕會迎來更大的財政壓力,最壞情況還未到來。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