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財赤興土木 掏空庫房債台築
疫劫過去多時,本港經濟仍未見重大起色,復甦兩字無從談起,令普遍港人為之失望。面對經濟不景,市民無不勒緊荷包度日,盡量多留個錢傍身,以防不測;惟面對累計財赤可能突破萬億元,偏偏港府反其道而行之,無視庫房空虛,堅持要大興土木,甚至不惜債台高築,準備以大型融資方式為基建籌措資金。說得動聽點,港府或許是想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舉突破所有困局;惟說得實在一點,港府便是孤注一擲;倘若過程中出了半點差錯,本港恐怕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欲大興土木,須穩健的財政來支持;而欲財政穩健,首要是振興本港經濟、擺脫財赤,港府方能有立足之本。無可否認,透過發債、公私營合作等方式來為大型基建融資,港府或可在短時間內解決資金問題,同時避免加劇庫房壓力;尤其現時庫房僅餘6,500億元,而無論是「明日大嶼」抑或「北部都會區」,動輒需要數千億元乃至上萬億元,單憑庫房根本無法應付,融資似乎是唯一可行方法。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其中發債相當於「先使未來錢」,倘若港府年年盈餘,問題自然不大,惟現實是連年財赤,假如未來數年仍未能扭轉,待債券到期,港府該如何是好?
至於公私營合作方式,本港過往雖有不少成功例子,諸如三隧或會展等,惟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皆不是單一發展項目,而是龐大的發展計劃,當中包含眾多發展項目,勢必需要多間私人企業同時參與;那麼,項目能否吸引足夠私企參與,便是疑問。須知道,項目與項目之間環環相扣,當中任一出現問題,其他必受影響;要游說私企冒風險投資,必須提供足夠利誘的因素,意味着港府須割捨一部分收益,同時惹來利益輸送之嫌;惟倘若利誘因素不足,缺乏足夠私企「落疊」,導致部分項目未能動工,港府是消耗公帑「硬着頭皮頂硬上」,抑或中途放棄?
更重要的是,大型融資過程複雜且繁瑣,港府雖計劃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來統籌,惟人手何來呢?昨日有議員在立法會上詢問相關問題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應指,雖會在政府內部調配人手,惟因工作繁重,有需要可能外聘金融顧問、公共財政專家來協助分析,等同又有一筆可觀的開支,繼續消耗公帑。這跟「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又有何差異?
發展基建,有利民生,出發點是好的;最怕港府錯判形勢、眼高手低,弄出個「大頭佛」來。尤其近期推出的振興經濟政策成效頗低,例如地產界呼籲樓市全面撤辣,港府卻輕度減辣;金融界呼籲撤除股票印花稅,港府卻只輕微下調稅率,結果如今的樓市及股市繼續一潭死水。從施政報告發表當天,恒指在政策宣布前暴升逾500點,到政策宣布後收市僅升不足100點,反映市場對新政普遍感到失望。港官繼續歸咎於外圍因素,惟現實是港股持續跑輸外圍股市,難道不足以戳穿謊言嗎?港府振興經濟上連番失誤,如何讓市民對接下來的基建融資抱有信心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