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完善居家安老政策 邁向全人照護的國際標準

就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政府會繼續按「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方針,加強安老服務;並公布一系列加強老人服務的措施,就本港人口老化問題作出更大力度的措施及投放資源,照顧長者需要,以解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各種不同的民生問題。筆者十分贊同政府重視「居家安老」(Ageing in Place) 的政策方向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CCSV) 所提倡「錢跟人走」的模式;而為居家安老而言,政策落實的過程中,有多少長者可實際受惠,安享晚年呢?
社區券用家的全人護理
由社署推行的社區券以「錢跟人走」的模式,支援長者居家安老,在推行接近十年後已於今年恒常化,的確反映政府政策考慮到人口老化的趨勢及需要,可讓服務使用者於多過一個服務單位選擇多項服務項目及組合。其服務項目多着重於長者生活支援,如簡單的生活照護、陪診、送飯、上門搞衞生清潔等,變相把長者入住院舍後的情況於家中實施,多於實際長者的長期病患護理需求,如康復進度監察、有效藥物管理,甚至配合臨終者意願選擇在家離世等。這會符合是居家養老的原則,國際認可對居家護理落實,更重視改善連續護理和更重視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的標準嗎?
居家護理實案的反思
筆者近日獲贈一冊名為《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的自傳類書籍,內裏分享到主人公在生命最後階段,選擇留在本港家中接受「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 。書中的個案由患者與照顧者共同分享真實的居家護理安老經驗,除基本的生活照顧外,患者在家接受專業的護理程序直至離世。居家護士所奉獻出的南丁格爾精神,反映出「全人安老」的重要性;全人的意義是全方位以長者為中心的照護,包括身、心、社、靈的長期照護。整個在家安老的過程,是病人對生命的欣慰,是提升醫患關係的橋樑,是為減輕照顧者壓力的高效率方案。
在嚴重缺乏護理人員的今日,居家安老不只是病人與醫護間的事,更要適當使用智能設備的發展,善用科技配合在家治療的程序,如藥物管理、生命監測等,減低病人與照顧者的壓力,提升醫護效率和康復進程及達致High Touch, High Tech的在家養老的新年代。國際居家護理組織(IHCNO)榮譽秘書長曹聖玉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