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文憑試答題多錯字 被指匪夷所思

今年《試題專輯》指考生答卷有許多錯別字。 今年《試題專輯》指考生答卷有許多錯別字。
今年《試題專輯》指考生答卷有許多錯別字。
「陳獨秀」變「秀獨陳」 王羲之成唐代人
不少學生在考試中錯「字」百出,考評局昨日出版今年中學文憑試《試題專輯》,輯錄各科試題、評卷參考及考生表現分析等,其中在中文科出現了許多錯別字,不少學生寫錯「辦」及「辨」,也有人將踴躍變成「勇躍」,更有人將「陳獨秀」寫成「秀獨陳」,被形容是匪夷所思。此外,不少因考生的字體潦草,以至無法辨識的試卷,亦稍多於往年,同時考生亦受社交媒體影響,令其答卷取材相似,但內容粗疏。
潦草難辨答卷增加
試卷主任指,今屆不少考生字體潦草,字體無法辨識的試卷稍多於往年;在錯別字方面,有考生將「踴躍」的「踴」寫成「勇」敢的「勇」字、也將「舉辦」的「辦」寫成「辨別」的「辨」等。大部分考生文句夾雜沙石,使用網絡用語或硬譯口語成書面語情況較多。報告提到隨社交媒體普及,考生接收資訊往往是經篩選或濃縮,令近年不少答卷取材相似、內容粗疏,建議考生改變接收資訊方式,例如閱讀完整專題報道或長篇經典小說等。
中國歷史科方面,有考生混淆史事,朝代概念模糊,例如將漢代的「匈奴」誤認為「吐蕃」或「突厥」、錯認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為唐代人。中史卷中考生亦有不少錯別字,例如「林彪」的「彪」寫成「標準」的「標」、將深圳寫成「深川」等。而在卷二中,其中一道題目提供3張資料圖,予考生根據資料及援引史實,析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背景,其中一項資料為1916年出版的雜誌《新青年》封面圖片,圖片列有主撰人、要目等內容,最嚴重的錯誤是有考生看資料圖片時將《新青年》作者從左至右誤抄,由「陳獨秀」寫成「秀獨陳」,被形容是匪夷所思。
英文口試硬譯中文
至於自疫情後首次重考的英文科口試,有部分考生回應其他考生時,過分使用「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卻未有解釋其同意之處,甚或有考生所使用的句式是從中文「硬譯」,譬如把「開冷氣」說成「open the air-con」等;而在小組討論中,更有考生只看着考官,未有與其他考生交流。
今年通識科並無涉及政治議題,其中一題問到處理即棄塑膠問題,「徵費」或是「禁用」較合適,部分考生只針對「膠袋」而非「即棄塑膠」,亦未有就本港情況加以探討。而在另一題有關兒童營養均衡及全球糧食安全的問題中,有考生對營養均衡的理解不全面,只理解為進食食物數量多少,「糧食安全」理解為「食物安全」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