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海上天然氣站成本分期入帳

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至今已啟用近4個月。(袁志豪攝) 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至今已啟用近4個月。(袁志豪攝)
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至今已啟用近4個月。(袁志豪攝)
【本報訊】堪稱全球最大儲存量的本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啟用近4個月。中電及港燈透露已引入60萬立方米來自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氣。兩電期望增加燃料來源能穩定供應,亦可爭取引入價格具競爭力的天然氣,惟接收站的成本將分期入帳,可能增加供電營運開支。兩電則指,由於目前接收站僅運作數個月,難預料實際成本的變化,並稱當年購買天然氣是在俄烏戰爭前的「好時機」。
兩電難料未來電費調整
位於索罟群島以東的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於今年7月啟用。兩電指,目前全球最大、有3個英超球場大小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將長期停泊在接收站,用於接收、儲存及將液化天然氣再氣化。船上載有容量達26.3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儲存缸,足以供應300萬戶3人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
項目總監李德明指,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建築成本約80億元。根據兩電與港府的協議,電力公司的基本電價水平,將按收回供電營運開支來計算,而接收站成本將分期入帳,供電營運開支將增加,或使市民需多交電費。惟港燈透露,投資成本將分數十年攤分,對實際電費的影響未必太大。
兩電未有正面回答設施啟用後對電費的具體影響,僅稱正與港府商討新一年電費安排,年尾才有公布。燃料成本方面,李德明透露兩電於俄烏戰爭前與油公司簽訂天然氣合約,形容當年是「簽在好時機、好時間」。翻查資料,俄烏發生戰爭後,石油等燃料價格急增,本港電費亦因此飆升,至近期才有所回落。
李德明透露兩電於俄烏戰爭前與油公司簽訂天然氣合約,形容當年是「簽在好時機、好時間」。李德明透露兩電於俄烏戰爭前與油公司簽訂天然氣合約,形容當年是「簽在好時機、好時間」。
李德明透露兩電於俄烏戰爭前與油公司簽訂天然氣合約,形容當年是「簽在好時機、好時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