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盡快簡化通關手續

疫情結束後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在剛過去的重陽節假期最後一天,各大口岸都出現返港人龍,港珠澳大橋甚至塞車倒灌珠海。其實近來每逢假期口岸逼爆已是常態,早前就有人提出應延長通關時間、簡化通關手續。港府也一直正面回應,不斷表明會在有需要時與內地協商,延長口岸的通關時間,便利兩地人員往來。不過雷聲大雨點小,迄今不見有任何實質進展。
近日,就連一向親北京的報紙也忍不住大篇幅報道,說在高鐵西九龍站輾轉折騰,體驗「過七關,汗流浹背」的複雜流程,極為不便。實際上,現在過關回內地的手續比疫情前更繁複,首先是多了檢疫要求的「黑碼」,市民每次出入境都要事先填寫申報,對長者而言甚不友善。其次是北上過關嚴查所有行李,以前是大行李過機、小行李抽查,現在是所有行李都要過機,然後再抽查。過關程序多兼麻煩,這一點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目標明顯是背道而馳。
橫向比較世界上其他著名的灣區,例如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是有着三個獨立關稅區。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不停過關、填黑碼、查行李,這肯定增加了人、貨流通的成本。如何妥善解決,做到既保留港澳特色,又能便捷快速往來,正正考驗三地政府的智慧。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跨境融合的制度建設,但是現時每逢涉及跨境、兩地政府的問題,往往是拉牛上樹,難得寸進。例如去年8月底新冠疫情肆虐時,港府就一直在爭取與內地「逆向隔離」,但是直至今年初疫情戛然而止,「逆向隔離」頓時變為毋須爭取。不知道今天的便利通關,又會爭取到甚麼時候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