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嶺大開發GeoAI分析蚊患 可預測3日變化

智能滅蚊燈系統可收集蚊蟲數量及氣象數據。(袁志豪攝) 智能滅蚊燈系統可收集蚊蟲數量及氣象數據。(袁志豪攝)
智能滅蚊燈系統可收集蚊蟲數量及氣象數據。(袁志豪攝)
【本報訊】香港氣候潮濕溫暖,容易孳生蚊蟲。有本地大學早前開發一套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平台,透過分析蚊蟲數量、氣象及環境等數據,聲稱可實時了解以至預測未來3日的蚊患情況;平台至今啟用一年,發現屯門的蚊患情況相對嚴重。團隊期望,相關數據可供市民、物管及政府參考,作後續的控蚊管理。
屯門情況較嚴重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研發的GeoAI平台,透過分析智能滅蚊燈系統收集的蚊蟲數量及氣象數據,再加上環境數據,例如當區的植物及水源位置等,以及食物環境衞生署的誘蚊器指數,生成蚊患風險指數及蚊患風險地圖;指數以1至8顯示,數值愈大代表蚊患風險愈大。公眾可透過網上平台,取得各區的實時及未來3日的蚊患預測情況。
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王沛欣表示,相關研究屬於試驗性質,現有30多個夥伴參與,遍布全港16區,參與夥伴包括公私營屋苑、學校、公園及火葬場等。項目至今已收集一年數據,發現屯門的蚊患情況相對嚴重,多個地點包括近水源及公園等的蚊患風險指數,更達最嚴重的8級。
平台以大數據進行分析及預測,王沛欣指出,如要提升系統分析及預測能力,按數值計算,至少要將放置智能滅蚊燈的地點增至100個,期望日後有更多地方參與,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郊野公園及燒烤場等,同時平台亦設有通報機制,鼓勵市民報告蚊患情況,例如被叮咬個案等。
王沛欣補充,食環署雖有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但因收集過程繁複,故相關數據滯後2至3星期,現時平台能互補不足。她續指,研究團隊會與食環署保持聯絡,期望透過蚊患風險指數協助,在高危地區放置更多誘蚊器。新一份施政報告今日出爐,她認為,政府對大學科研的資助充足,惟實際採用需時,直言政府內部「有好多關要過」,等候時間「以年計」。
王沛欣王沛欣
王沛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