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脫鈎戰 大國笑到最後

自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垮台後,經濟全球化就加快步伐,在過去30多年推動全球生產力大躍進,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些年大國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許多國家開始轉向去全球化,致力建立各自獨立的經濟體系。日前美國國防部發表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就指北京當局看到西方制裁俄羅斯帶來的影響,正努力實現經濟自給自足。
這個看法沒有錯。過去幾年的中美貿易戰,令中國在國際經貿領域的處境愈加惡劣。基於對世界政治大勢的判斷,北京早在2020年已就未來經濟發展作出一項重要的政策指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明確表明要加快建立完整的內需體系。可以說,中國之所以追求經濟自給自足,全是拜西方所賜。
一方面,歐美地區的逆全球化聲音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漸漸成勢;另一方面,隨着中國實力持續上升,歐美國家的國力相對下滑,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出於對中國的恐懼,將經濟安全置於經濟利益之上,銳意要與中國脫鈎。北京只能被動回應,尋求進一步的經濟獨立自主政策。
雖然歐美聲言對中國只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鈎,但致力發展本國工業、追求本國產品的自給率,已成為西方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例如歐盟今年3月已提出《關鍵原料法案》,要求強化內部供應鏈。各國都擔心在全球範圍構建生產鏈和供應鏈,會加深本國的脆弱性。但話說回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雖然每個國家都希望減少對別國貿易的依賴,可若是自然資源不足,最終也只能跟隨大國走。只有國土面積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才有資格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在這一場去全球化的脫鈎戰中,恐怕只有大國可以笑到最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