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提升康體設施 推廣全民運動

上周提到國家隊及港隊在杭州亞運取得佳績,加上明年的巴黎奧運及後年香港有份合辦的全運會,有助香港推進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專業化和產業化。之前已談過精英化與專業化,現在再談其他。
香港舉辦過不少國際體育盛事,包括一年一度的國際七欖及香港馬拉松,在2008年協辦奧運馬術賽和2009年主辦東亞運,還有多種單項運動的國際賽。有人認為香港場地有限,難以舉辦更多大型體育盛事,尤其是涉及封路的國際賽和活動。但其實只要為時不太長,相關部門能積極協助和協調,做好事前準備和應變措施,減輕對居民及商戶的影響,香港應有足夠的空間和能力做得更多。
除了主辦賽事,特區政府亦應加強協調海外賽事的電視轉播權問題,以及協助本地傳媒或體育會轉播一些有香港運動員參與,但相對較為小眾的比賽。當局近年會開放部分政府場地,轉播一些廣受市民關注的體育賽事,但若能改於更大、更便捷,附近有一定餐飲及泊車設施的場地或公共空間舉行,或是與一些商場、戲院合作,對提升觀眾體驗、促進本土經濟及旅遊業,估計會有更大效益。
各界對明年起分階段啟用的啟德體育園寄予厚望,希望可加速香港體育的盛事化和產業化。其實除了場館硬件建設,軟件上的營運管理也很重要。體育園預計須兩年內招聘2,000人,部分為體育專業人員,有人擔心香港是否有足夠的人才和人手,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也為有興趣的現役及退役本地運動員,提供更多就業和轉型的選擇,促進體育產業的長遠發展。
大專學界體育氛圍薄弱
要推動體育普及化,從而提升各年齡層市民的身心健康,不能單靠每隔一段時間才舉辦的體育盛事。全民運動應從小做起,香港中小學的課時長,課程多,壓力大,還要兼顧其他課外活動,往往連每周僅兩節的體育堂也被犧牲。學生體弱過胖,沉迷打機上網,缺乏運動習慣及團隊精神,情況頗為普遍。
有部分家長深明強健身體及全人發展的重要性,願意花錢為子女報讀不同的運動課程,但不少學生升讀高中後便缺乏參與動力,大專學界的體育氛圍薄弱,許多年輕人畢業後便大幅減少運動。
香港的中年和年長市民的運動參與率亦欠佳,有人歸咎工時長與設施不足。其實本港的康體場地與設施數量已不算少,但出現使用時間和種類錯配。隨着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持續,能否將部分原為幼童而設的康體設施,改建為成年人與長者都適用呢?部分大型、露天及單一功能的場地,能否化整為零,加以優化,套用「一地多用」原則以增加設施的種類和可供使用的時段?還有大量入夜後便丟空的學校體育設施,能否適度開放給市民在放工後租用呢?希望政府就此進行檢討,全面更新及提升香港的康體設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