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中國需要有為外交

近年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有人批評是因為北京拋棄了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方針,轉而走向主動有為,甚至是推行戰狼外交,結果引來各國夾擊。但從近來的以巴衝突來看,這種指摘可以說是毫無道理。
所謂韜光養晦,是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一共有28字,包括「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該方針後來被概括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成為中國長期的外交戰略。蘇聯解體後,中國一下子失去和美國談判的籌碼,這項外交戰略方針在當年是明智之舉。
而北京的韜光養晦戰略,其實有點類似美國建國初期的孤立主義。根據美國國父華盛頓在1796年宣布退出政壇時所闡述的孤立主義原則,美國的政治精英們顯然非常清楚美國作為一個剛剛獨立的國家,並沒能力與歐洲列強競爭,於是主動宣告將自己獨立於世界之外。此舉也為美國的經濟騰飛奠定良好的安全的外部環境,逐步走上大國之路。
近年來,西方一直強調中國國內政治不穩定及民族主義思潮冒起,導致政府的外交路線愈來愈強硬。某程度上而言,這是一種戴有色眼鏡的解讀。隨着中國國力不斷提升,在海外的利益增加,中國民眾皆期望政府更加有所作為。譬如,在近來以巴衝突中有多名中國人死傷,若北京繼續保持低調,只會被國內網民罵死。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社會也普遍寄望中國作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更大的貢獻。所以遠至去年俄烏戰爭,近至最近的以巴危機,各國皆希望中國出手斡旋。總括言之,國內外的環境急遽變化,都迫使北京要推行有為外交。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