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魚與熊掌難兼 限制中尋突破

「發哥」周潤發日前出席南韓釜山國際電影節,領取大會頒發的「亞洲電影人獎」。席間不止談笑風生,更談到南韓影視行業崛起、港產片沒落,讚嘆南韓有極大創作自由,反觀香港電影在九七後有很多審查,「我們不時要留意政府取態,否則將難獲得資金去製作電影」;又指中國市場巨大,「需努力嘗試尋找方法生存」,結果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外間極大反響。
誠然,八、九十年代是港產片的輝煌時期,當時本港電影年產量高達200多部,電影從業員超過二萬人,香港由是有「東方荷里活」美譽。當時南韓影視行業還處於落後階段,他們仰望港產片,戲院基本上只放映港產片和荷里活片,周潤發、張國榮、梁朝偉等港星均深受當地人歡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一個城市、一個行業能夠永遠稱霸。港產片在九七後仍然有一段活躍期,造就了《無間道》、《大隻佬》、《少林足球》等經典,但隨着中國崛起,市場全球最大,來到2010年打後,香港電影人北望神州,為了龐大收益,紛紛迎合內地審查條件和觀眾口味。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魚與熊掌難以兼得,香港電影人顯然選擇了「麵包」而犧牲一定程度的創作自由。由於內地影視劇本必須經過重重審查,起用的台前幕後人員及拍攝資金亦必須以內地佔一定比例,單純的港產片日漸式微,中港合拍片大行其道。「香港製造」逐漸失去「港味」,為了遷就內地市場,漸漸失去自家最大特色。礙於內地的審查制度,香港電影業有許多題材已不敢觸及,回歸初期還有講述內地殺手及妓女來港搵食的《旺角黑夜》,但現已無可能再有這類題材的電影上映。近年的純港產片愈來愈「細眉細眼」,所謂的本土情懷難登大雅之堂,就算是票房大賣的《飯戲攻心》,製作也是非常粗糙慳皮。
沒有創意 欠缺共鳴
至於一些有大卡士、大水喉支持的中港合拍片,如梁朝偉、郭富城主演的《風再起時》,故事背景設定在「香港四大探長」年代,跟現今觀眾非常有距離感,無法讓人產生共鳴,創意欠奉,在港票房仆直,在內地也不亮眼。這是否與創作自由收窄,香港電影人只敢拍懷舊片自我感覺良好,不敢觸及現今社會面有關,大家心知肚明。
毫不意外地,內地網民對發哥的肺腑之言十分反感,狂轟他將港產片沒落歸咎於審查制度,卻不反思港產片欠缺創意。若不因人廢言,港產片欠缺創意確是實情,於是偶有「奇片」,例如《神探大戰》,在港即使評價一般,但因劇情不按情理出牌,反而在內地收穫不俗口碑。而內地懸疑電影《消失的她》,亦因布局新奇而狂收35億元人民幣,反映內地電影質素提升。由此可見,現今觀眾口味日趨成熟,要求也不斷提高,若想魚與熊掌兼得,香港電影人必須在框框之內謀求突破,自怨自艾並無意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