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逾9成學童 唔夠體能活動

學童多做運動,對身體健康。 學童多做運動,對身體健康。
學童多做運動,對身體健康。
倡增體育課時 推「消費券」買裝置
疫下學生運動量大減,惟復常後問題仍待改善。香港大學最新研究顯示,過去一年學校恢復面授課堂,本港學童的體能活動量顯著回升,當中上課日活動量的復常幅度,較假日高出一倍,惟整體學童體能活動量仍然不足,僅8%達世衞標準。研究團隊建議,學校增加體育課時,並推出「學童運動消費券」,鼓勵學生參加運動班、購置設備等。
港大去年起展開第二階段中小學生體適能活動調查,安排528名中小學生連續佩戴運動手帶7日,收集他們的步行數目、運動及睡眠習慣等數據。結果發現,過去一年,中小學生在上課日,平均每日做約28.2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比疫情期間多9分鐘;惟僅8%學童達到世衞的體能活動標準,即每天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時間,反映學童體能活動量不足的情況仍然嚴峻。
研究又發現,復課後學童在上課日的活動量已迅速回復至疫前水平,而上課日的活動量復常幅度,更較假日高出一倍,反映學校生活在提升學童體能活動量起關鍵作用。同時,平均每日做15分鐘或以上、中等以上強度帶氧運動的學生,有較佳適應能力及睡眠質素。
超重肥胖比例 疫後增至31%
此外,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港大研究團隊亦分析了逾13萬名本地小學生的數據,結果發現,超重或肥胖的學童比例,由疫情前的25.9%,大幅上升至疫情後的31.0%。學童的身體柔韌度、核心肌群力量及心肺耐力均有所下降,當中又以過輕學童的體適能水平下降尤其嚴重。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指,按照世衞建議做運動的學童比例,維持少於一成;復常後學童在假日亦更多留在家中上網,形容情況令人擔心。他續指,疫後兒童感染流感的情況愈趨嚴重,而研究證明有中強度運動習慣的學童,能減低肥胖及日後患上其他慢性病風險,亦有效減低感染流感後入院及重症的機會,呼籲家長及學校鼓勵學童多做運動。
有見學校是學生主要的體能活動場所,團隊建議學校可增加體育課時,並善用小息、午飯及課後時間,將體育活動融入校園生活;又建議政府優先向基層家庭發放「運動消費券」,減少基層家庭培養子女運動興趣與習慣的經濟壓力。
研究指復課後學童整體活動量仍然不足。(葉名軒攝)研究指復課後學童整體活動量仍然不足。(葉名軒攝)
研究指復課後學童整體活動量仍然不足。(葉名軒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