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哈馬斯歷史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譴責哈馬斯突襲中傷及平民的同時,批評以色列切斷加薩水電糧食供應違反國際人道法。歐盟的態度與美國英國不同,後者拒絕對以國有任何怪責。這或許正體現着烏克蘭戰爭以來歐盟開始堅持自主的立場。美歐在大原則下開始有明顯的具體分歧,這樣的分歧會否進一步擴大呢?烏戰消耗日多的同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又可能引發大戰,歐盟相信難以再堅持跟隨美國來自甘犧牲。烏克蘭戰中正謀求退路,怎會在這時候讓以阿大戰製造出更大的經濟麻煩呢?
以哈衝突引起歐盟的恐慌,不能不隨美國譴責,但亦同時會盡量抑制以色列,避免大戰,傷害全球經濟金融,打擊外向型的歐盟經濟。歐盟或許正與阿拉伯國家底下談判。
哈馬斯突襲改變了阿拉伯國家的態度,美國這麼多年的努力,希望以沙特和阿聯酋為首把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重建邦交,降低雙方歷史矛盾。這樣的發展,一方面是美國(與以色列)的威逼利誘。另方面阿拉伯國家也想結束與以色列的衝突,回復發展來扭轉經濟的困境。可是與以色列妥協,犧牲便是巴勒斯坦人民。對巴勒斯坦,美國是簡單的棄之如敝履。巴勒斯坦人民當然不願意,但巴解自治政府早已被美國收買,不作反對,只能由困處加薩的哈馬斯揭竿起義,獨力對抗。突襲或許有伊朗的影子,也是各國援助加薩武器的效果。2021年戰敗之後,哈馬斯在兩年時間積累這麼多的火箭炮,作了這麼仔細的規劃部署,應該不是哈馬斯單獨的努力。
哈馬斯突襲,且成功給予以色列從未有過的重創,以軍若入加薩,可能會陷入哈馬斯的陷阱,損失會更大。哈馬斯證明以色列不是不可被打敗,更顯示出更多的火箭炮、導彈、無人機甚至可摧毀以色列的防線,摧毀以色列的城市與經濟,動搖以色列整個國家安全基礎。即使哈馬斯今次失敗,打敗以色列的方法找到了,也證明有效,下一次巴勒斯坦的反抗或起義,成功的機會更大。
在哈馬斯的示範下,沙特阿拉伯等便不會害怕以色列的軍力,以色列的核武早晚可由伊朗發展核武(一如北韓)來抗衡。沙特等又何用委曲求全,冒國民的反對來依從美國與以色列和解建交呢?
哈馬斯即使戰況未明,突襲的歷史意義已完成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