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產業單調阻上流 寧願躺平少煩憂

香港年輕人難以向上流早已不是新聞,當中又因為樓價高企,加劇新一代的「躺平」心態。有組織調查顯示,對比1987年及2022年的35年間,香港整體樓價指數升幅高達1305.7%,大幅拋離通脹升幅的221.8%,不可謂不驚人。更驚人的是,經樓價指數調整後,2022年大學畢業生的初入職收入中位數,只有可憐的4,868元,比1987年的17,490元低得多。此長彼消,上樓無望,年輕人對前途心灰意冷,何足為奇。
事實上,類似的調查結果並不鮮見,中大早前亦曾就香港青年向上流的問題進行調查,結果逾四成半受訪市民認為,現時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與10年前比較,近半受訪者覺得機會變差。至於樓價高處不勝寒、年輕人苦無置業機會更是老大難的問題,即使本港樓價去年終止了13年的升浪,依然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港人家庭要不吃不喝18.8年方可實現上樓願望。大學畢業生起薪點一般只有萬多二萬元,入職數年可能只有輕微增長,若沒有富爸爸富媽媽幫忙,試問怎麼可能負擔香港高企的樓價?
當然,這個世界沒有一蹴而就,僱主不可能以超高薪金聘請毫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何況今時不同往日,上世紀80年代只有兩所大學,大學生是真正天之驕子,畢業後薪金已經高人一等;現在則不然,除了8間資助大學外,更有不少私立大學,大學生遍地皆是。人們戲謔,一個招牌砸下來,隨時砸中幾個大學生,絕非誇張。大學教育普及化,整體人口教育水平提升,帶來的必然結果便是大學學位大幅貶值。一個硬幣有兩面,有利也有弊,誰也無法改變。
公道講句,港府這些年為了壓抑樓價協助市民上樓,可謂出盡法寶,就算樓市正在尋底,外界要求「撤辣」之聲不絕於耳,港府也是猶豫不決,只敢微調不敢盡撤,所持理由正是樓價依然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負擔。許多人在職場打拚多年,始終儲不夠首期上車,年輕人奢想甫畢業即有車有樓,那是不切實際。但正如有識之士指出,香港產業結構單調,年輕人出路不多,以致年年放榜,尖子們都以讀醫為職志,一般學生亦多選讀商科,皆因攻讀工科或理科難以學以致用,遑論覓得高薪厚職。若本港產業多元化,年輕人有更多選擇,更多發揮機會,就算無法即時致富,起碼對前途有希望,怨氣肯定會有所減少。
現屆政府擺出積極有為姿態,揚言香港要「新型工業化」,大方向正確,可惜口惠而實不至,至今僅引進了幾家所謂的創科龍頭來港設立辦事處,惟產業升級換代轉型的目標始終未見成效。大家都明白這要時間推動,但香港單是土地不足、租金高昂的問題便難以解決,為企業落戶製造障礙,「北部都會區」遠水難救近火。看來,年輕人難以向上流、上樓難於上青天等現狀還得持續下去,難怪「躺平」心態愈演愈烈,寧願花錢去旅行,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