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港足亞運佳績 熱潮怎樣持續

亞運男足銅牌戰,香港隊不敵烏茲別克,但無論如何,殺入亞運四強已是港足史上最佳成績。作為球迷,期待足球圈、政府以至民間,一同思考足球這個牽動人心的體育項目,如何能夠在香港可持續發展,希望這次亞運的佳績不是曇花一現。
青訓工作初見成效
這次佳績,有人說是幸運,有人說是奇迹,但筆者認為都不對,對全力拚搏的運動員也不公平。港足在淘汰賽階段,先後戰勝巴勒斯坦及伊朗,過程絕不含糊,並非靠運氣。在踢法上,港足的體能進步了,靠前搶逼戰術令對手備受壓力,防守反擊亦有板有眼,不會像以往般一味靠大腳解圍,而是有目標地組織高效反擊。
亞運隊基本上就是U23加3名超齡球員,筆者認為這次好成績,很大程度是過去10年香港的足球青訓工作初見成效。在2009年東亞運港隊奪得男足冠軍後,政府於2011年起資助開展「鳳凰計劃」,2016年開展「五年策略計劃」,亦於2021年開始了「展望2025策略計劃」。要說這些計劃較成功的,就是青訓。筆者小兒多年來都有參與足總青訓計劃,故筆者算是一名近距離的觀察者。上述計劃明確了各球會辦青訓的標準,足總訂立了訓練大綱,有指定訓練時數,教練的質素亦有保證,超級青年聯賽的成立,也確保青年球員每年近30場較高強度的比賽,更有電視轉播,提高社會對青訓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要足球生態健康發展,需做到遍地開花,一是普及化,二是職業化,三要有新思維。青訓問題基本上解決了,但青訓的苗子呢?由於青少年人口減少,加上疫情3年令青少年參與運動的人少了,青少年足球人口減少了,很多學校要湊足十來個會踢足球的同學也有困難,學界足球賽由3個年齡分組改成兩個分組就很能說明問題。校園足球、草根足球是足球發展的源頭,如何讓同學們放學後放下書本,不只是拿着手機,而是揮汗在球場上,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其實足球是最好選擇。
至於港超聯,正處於兩頭不到岸狀態,就算偶有代表隊的熱潮,都難以帶動港超的入場人數和關注度。內地的村超都火了,為何港超就不行?筆者認為,要為港超增值,足總真的要多想點子,增強球迷和市民的參與感;政府要放寬場地限制,例如足球夜市、美食足球可以嗎?康文署可在球場內外提供空間,增設一些增值的內容,包括各種遊戲和表演,吸引人流,鼓勵一家大小入場;甚至研究能否透過引入賽馬會參與,提高本地足球發展和周邊可觀性,吸引更多資源投入,令有天分的青年球員更有願意投入職業足球。再擴大一點眼光,香港球會能否參與中國足協盃,提高主客氣氛?甚至有人提議體院重設足球部,投放資源,集中訓練18至22歲這個黃金年齡階段的球員。
總而言之,香港不乏熱愛足球的土壤,只要能有適當政策引導,港足再創佳績可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