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35載飆1300%樓價癲 置業夢折磨青年

近10年樓價和租金指數升幅勁。 近10年樓價和租金指數升幅勁。
近10年樓價和租金指數升幅勁。
學歷貶值 購買力仆直 生活消極
本港樓價癲狂,港人日思夜想做業主仍然無望,特別是近年學歷貶值,青年即使大學畢業亦因入職起薪低而購買力仆直。有研究發現,過去35年本港整體樓價指數狂飆逾1300%,期內不同世代的大學畢業生初入職收入中位數,經樓價指數調整後一代不如一代,由1987年的17,490元,暴跌72%至去年的4,868元,反映大學生置業能力不斷插水,他們每月為儲首期「上車」或供樓而左支右絀,消極過活。團體批評當局造地建屋歎慢板,增加房屋供應不力,令青年飽受置業夢折磨。
年輕人置業後生活費 35年跌72%
新青年論壇昨公布《香港各世代大學學歷勞工住屋承擔能力研究報告》,引用當局相關數據,分析由1987年至2022年畢業的大學生其居住開支與收入關係,並以5年為一個世代來劃分,分成8個世代來比較。該研究將1999年為基準年的樓價指數來調整該8代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用以反映相關世代大學生的實際置業能力,即其準備置業或已經置業後,其實際生活水平只相當於賺取該金額的薪金。
結果發現,1987年畢業的第一代大學生經調整後初入職收入中位數最高,有17,490元,其次為2002年畢業的第4代畢業生,有15,021元;而1992年畢業的第二代和2007年畢業的第5代則相若,分別為10,563和10,628元。1997年畢業的第3代,因當時樓市處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夕的高位,其收入中位數經調整後僅7,970元。
但最近3個世代,因樓價快速上漲,2012年畢業的第6代置業能力急降,其收入中位數經調整後只有5,819元;而2017及2022年畢業的第7及第8代,其初入職的收入中位數,分別跌至只有4,492元及4,868元,僅為首代大學畢業生經調整後收入中位數的約四分之一。
即使他們隨着投身職場的時間增加,收入上升,但整體青年上車能力向下流的趨勢不變。研究指,經樓價指數調整後,在30至34歲階段,第二代畢業生雖然因金融風暴後樓價大跌,其收入中位數於2002年增至35,765元;但樓市在2003年起重拾升勢,第3代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於2007年已降至22,222元,而第6代的收入中位數於去年更跌至8,493元,較第二代的高位暴跌76%。
上車盤呎價 佔新世代七成薪水
該團體為了解各世代大學畢業生對上車盤的負擔能力,以新界一個約430呎的細單位平均呎價作比較,結果發現呎價佔首代大學生的初入職收入中位數約19.1%,第二代升至33.9%,第3代升至42.4%;其後樓市雖因金融風暴一度回落,第4及第5代比例分別稍跌至21.6%及27.5%;但第6代起比例已大升至52.5%,最近的第7及第8代,更分別急升至75.3%及74.1%,即現時的大學畢業生需儲起其月薪超過70%,才足夠買到上車盤的一呎面積。
團體倡覓地建屋 推動產業多元
新青年論壇指,本港在1990年代,平均每年有約一萬個包括居屋、夾心階層住屋等資助房屋供應,其後因金融風暴而陸續取消。該團隊指,港府雖然在2011年復建居屋,但至2014年才開始發售,供應量亦不及當年。團隊認為,港府必須加強土地供應,為私人市場提供足夠房屋;同時應推動產業多元,發展高新科技等高增值行業,增加高收入職位的數量,藉此提高年輕世代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方可解決青年置業難的死結。
現代大學畢業生的置業能力仍遠遜於第1代。現代大學畢業生的置業能力仍遠遜於第1代。
現代大學畢業生的置業能力仍遠遜於第1代。
新界面積小於40平方米單位平均呎價佔不同世代大學生收入中位數的比例新界面積小於40平方米單位平均呎價佔不同世代大學生收入中位數的比例
新界面積小於40平方米單位平均呎價佔不同世代大學生收入中位數的比例
新青年論壇認為當局增加房屋供應不力,令問題不斷惡化。(袁志豪攝)新青年論壇認為當局增加房屋供應不力,令問題不斷惡化。(袁志豪攝)
新青年論壇認為當局增加房屋供應不力,令問題不斷惡化。(袁志豪攝)
各代大學生於20至24歲時收入中位數(經樓價指數調整)各代大學生於20至24歲時收入中位數(經樓價指數調整)
各代大學生於20至24歲時收入中位數(經樓價指數調整)
過去35年本港整體樓價指數大幅拋離通脹。(李志湧攝)過去35年本港整體樓價指數大幅拋離通脹。(李志湧攝)
過去35年本港整體樓價指數大幅拋離通脹。(李志湧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