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外判工多老弱易被剝削 工會促政府檢討制度

【本報訊】有工會昨日發表「檢討政府外判制度」研究報告,發現在2020年至2022年兩年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食物環境衞生署、房屋署及政府產業署4部門,共批出458億元外判合約,涉及約二萬名非技術員工人,惟逾三分之一的時薪在49.9元或以下,以外判清潔工月薪14,408.8元為例,對比政府二級工人起薪14,730元仍有距離。該工會促請政府成立非盈利公營市政服務機構,對長期有需要的崗位實施「長期聘用」。
報告指出,政府外判工多為女性、中老年、教育程度偏低,屬於弱勢群體,超過一半人在相同地方工作3年以上,小部分人甚至超過9年;因缺乏議價能力,更易受外判商剝削,當中薪酬偏低、年資不能累積、同工不同酬及工作環境差等,是較多工友投訴的問題。同時,外判制度實行多年,5個外判商幾乎壟斷部分政府部門的外判合約;加上招標競爭性不足,導致外判商為利潤肆無忌憚,壓抑員工福利及降低服務質素。
報告又指,上述4部門兩年共支出約458億元用於採購服務合約,理應可提供更優質的市政服務,但現實不少市民均反映對市政服務的不滿,同時因政府未能掌控人力資源,難以敏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如極端天氣後的善後工作、應對重大疫情等。
工會倡議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以員工權益、服務質素、市民滿意度和成本效益等作為職效指標(KPI),接受公眾監督。員工非公務員但待遇相當,最少支付生活工資,改善工友待遇及工作環境,讓工作年資累積,以解決外判的弊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