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中國人難拿諾貝爾獎

環顧當今科學界,國際性的獎項林林總總,可沒有哪一個可以和諾貝爾獎相比。可惜在這個代表全球學術最前沿發展的獎項頒獎禮上,中國至今只有屠呦呦於2015年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年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前開始陸續頒獎,到目前為止仍未見有中國學者獲獎。
到底是甚麼原因阻礙了中國人邁向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步伐呢?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才流失問題嚴重。中國每年出國的留學生數以萬計,不少人畢業之後選擇留在外國。一些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本來都是中國人,只是到了美國後才獲得諾貝爾獎。然而,這種風氣在近年已有很大改變,許多在海外學有成就的中國科學家都紛紛回流中國,希望為中國學術界作出貢獻,但情況並沒有太大改變。
依我來看,中國本土難出諾貝爾獎科學家,與教育體制有關。優秀的科研成果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識之上。一直以來,中國的教育都是鼓勵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然後好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但這種教育只不過是在延續別人的理論,重複別人的做法。要做頂尖科學家,還要有創意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太注重前者而忽略後者,從小到大都是提倡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而不是鼓勵他們創造性地提出問題,結果妨礙了學生的思維。
以我過去幾年在大專院校教書的經驗為例,每班數十名學生之中,內地學生的學科理論工夫扎實,讀書態度認真,總體水平明顯比香港學生好,可成績最好的頭幾名學生還是香港學生。他們的理論基礎一般,但有創意,考試答案不時令人耳目一新,比內地生容易拿高分。內地教育只有鼓勵學生多點創意和批判性,才有望衝刺諾貝爾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