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老美頭痛
美國汽車工人的罷工行動已持續逾兩周,仍未有緩解迹象,反而愈鬧愈大,更多汽車工人加入罷工行列之餘,還蔓延至其他行業。美國最大私營醫療集團凱撒醫療集團的7萬多員工也正醞釀罷工,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其實也難怪,通脹之下生活成本劇增,基層民眾苦不堪言,工人要求加薪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美國勞動力成本原本就很高,工人還飛擒大咬要求加薪40%(現已降至36%),而且要求每周只工作32小時,對車企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之重。正如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指出,汽車工人要求大幅加薪,無疑將把通用、福特及斯泰蘭蒂斯3大車廠推向破產快車道。
這是危言聳聽嗎?當然不是。美國汽車產業早已不復往日輝煌,競爭力固然每況愈下,生產效率也愈來愈低,如果車企接受工人的全部要求,生產成本必定大增,更無法與外國產品競爭。這只能導致兩種結局,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撤往外國生產,無論如何工人都是輸家。
汽車產業的窘境,正是美國實體經濟逐漸空洞化的縮影。美國GDP看似很高,實際上主要靠佔經濟比例高達八成的服務業支撐,製造業所佔比例僅剩約一成左右,這種經濟結構有如建立在沙丘上的城堡,經不起風吹雨打。近年美國政府一直吹噓製造業回流,可惜吹時容易做時難,從台積電赴美設廠遭遇重重波折,不僅嚴重超支進度緩慢,還被當地工會指摘引進低廉外籍勞工,而美國政府承諾的補貼更是大大縮水,就知道所謂的吸引製造業不過是一廂情願。
今次汽車工會的大罷工,更是將美國製造業的困境暴露無遺。經濟脫虛向實,導致中產階級逐漸萎縮,社會傾向M型化,有些人缺乏穩定的工作機會而淪為「游民」,有些人即使有工作也抵受不了生活成本上漲的壓力。底特律曾是美國製造業的重鎮,包括汽車、鋼鐵和機械等產業曾輝煌一時,但隨着美國競爭力下降,製造業外移,這個工業重鎮風光不再,早在2013年就申請破產保護。有人說,這次底特律3大汽車廠的工會同時罷工,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雖不中亦不遠矣。
當今美國大概可以用「外強中乾」形容,在外耀武揚威,橫行霸道,內部卻是百病叢生,亂象紛呈。眾議院議長麥卡錫遭歷史性罷免,一點也不奇怪。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