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類風濕關節炎 皮質類固醇服過量 心血管病風險倍漲

譚麗珊(右)及蘇晧公布類風濕關節炎研究結果。(黃仲民攝) 譚麗珊(右)及蘇晧公布類風濕關節炎研究結果。(黃仲民攝)
譚麗珊(右)及蘇晧公布類風濕關節炎研究結果。(黃仲民攝)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大多數需服用皮質類固醇。不過,中大醫學院昨公布一項研究顯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若每日服用5毫克或以上皮質類固醇,病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沒有服用藥物的患者增加一倍,若持續服用,風險每月再增7%。研究團隊建議,醫生處方有關藥物時應平衡風險,盡量將每日劑量減在4毫克或以下。
本港約有2.2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會引致關節疼痛、腫脹、僵硬,以及失去活動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保護身體免受各種外來微生物入侵,但當該系統錯誤地轉為攻擊自己的組織滑膜時,便會引起發炎,造成類風濕關節炎。研究團隊收集約1.2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數據進行研究,平均跟進8.7年。
結果發現,該批患者於研究開展時未曾患上心血管病,當中37.7%患者有服用類固醇,其餘則使用其他藥物治療。結果發現,患者服用5毫克或以上劑量的皮質類固醇,不論時間長短,都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如每日服用,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較沒有服用增加一倍,若持續服用,風險每月再增加7%。
中大學者倡轉用生物製劑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及風濕科主管譚麗珊表示,皮質類固醇廣泛應用於炎症活躍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因為能迅速緩解關節炎症,但藥物會影響患者血壓、血脂等,繼而增加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她續指,過去20年已出現多種新型抗風濕治療,例如生物製劑等,價錢亦更易負擔,大約每月1,000元,認為患者可盡早考慮有關療法,以取代服用皮質類固醇。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蘇晧建議,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醫生在處方皮質類固醇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時要謹慎平衡風險和益處,盡快將每日劑量減至4毫克或以下,或停止處方此藥。
曾先生患類風濕關節炎逾廿多年,最初發病出現關節痛及晨僵等徵狀,形容手指像雪藏雞腳,早期接受過皮質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2014年發現同時患有心臟病,已改用生物製劑,並積極改善生活習慣,發炎指數及心血管狀況均理想。
皮質類固醇會影響患者血壓、血脂等。皮質類固醇會影響患者血壓、血脂等。
皮質類固醇會影響患者血壓、血脂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