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北上蜂擁南下稀 香港旅業陷困局

中港通關後,本港旅遊業復甦進度不如預期,內地旅客入境人次不及港人北上,隨着中秋10‧1長假期展開,北上蜂擁、南下疏落的態勢更加明顯。君不見,中秋節當日只有75個內地旅行團入境本港,昨日同樣不見熱鬧。反觀經陸路口岸北上消費的港人非常瘋狂,僅昨日全日便達50萬人次。此消彼長,香港再不推陳出新,一味食老本,旅遊業要追落後恐更困難。
港深兩地 此消彼長
一連8日的10‧1長假期展開,截至前晚9時,有逾26萬人次經各口岸入境本港,較今年5‧1黃金周首日逾31萬下跌16%。儘管旅遊業界認為,傳統上中秋節較多人留在家裏團圓,認為過後內地旅客訪港數字便會回升,但及至昨日,本港旅遊區雖然仍算車水馬龍,但內地旅客直指不如內地景點摩肩接踵,而且購物亦不會如過去那麼豪爽,皆因內地網購甚麼都有,已不用專誠來港購物。甚至乎,連專做「團餐」的土瓜灣、紅磡區食肆一樣「拍烏蠅」,團客疏疏落落,吉枱甚多。
港府煞有介事推出的「香港夜繽紛」,多個海濱市集也不見熱鬧,有檔主坦言天氣太熱,人流不多,生意淡靜,冀入夜後會有好轉。更不必說,港產官僚思慮不周,畏首畏尾,鐵定10‧1放煙花當晚提早暫停灣仔夜市,又連續兩天取消無人機匯演,令港人和旅客都大感掃興。業界預期,整個長假期只可回復疫情前約七成的旅客量,坦承旅遊業仍有待時間復甦。
冰火兩重天。昨日羅湖口岸等候過關的港人大排長龍,一早便見人潮,截至昨日下午4時,入境處錄得約33萬人次經各陸路口岸出境,料全日會有50萬人次北上,反映北上消費已成不可逆轉的潮流。事實上,深圳市況熱火朝天,食肆和大型商場充斥港人身影,不少人更是一家大細北上,部分人更預訂酒店過夜。他們異口同聲表示,深圳消費較香港便宜,選擇更多,地方更大,服務亦較香港好。
例如不少港人專門到深圳剪髮美容,認為當地師傅更細心;又如在香港光顧牙醫所費不菲,但在深圳只是香港價錢的五分之一;簡單如配眼鏡,香港往往要等候一星期才能取貨,在深圳即日可取;遑論本港食肆服務差劣,部分職員只知「粗聲粗氣」待客,跟深圳以客為尊是兩碼子事。兩相比較之下,哪一地的服務更得人心,不言自明。
不思進取 自毀長城
有比較,有傷害。本港旅遊、餐飲及零售業都已感到危機所在,但卻苦無對策。一來本港經營成本高企,租金、人工比深圳高得多,以致在價格競爭方面欠缺優勢;二來人手不足,缺人情況至今未見改善,即使港府破天荒准許輸入外勞,惟審批需時,遠水難救近火;三來土地不足,景點面積或商場空間難跟深圳比較。誠然,這些都是實情,惟這些只是香港吸客難的部分原因,並非全部原因。說到底,香港吸客難的最大原因,恐怕仍是業界不思進取、港人故步自封所致。
受惠於內地個人遊政策,香港旅遊業經歷了長長的黃金期,財神爺自動送上門,業界不用太過努力也能輕易賺錢。可惜隨着經濟環境改變、疫情來襲,加上中國國力發展神速,各地城市不斷進步,香港的優勢已所餘無幾。數年前甚至不斷出現趕客行為,又是「鳩嗚」,又是「踢篋」,當時本報已不斷提醒,禍福無門,惟人自招,香港人自以為高人一等,動輒擺出高高在上的嘴臉趕客,最後必然是旅客過門不入,自招惡果。尤其劏客黑店屢禁不止,至今仍將內地旅客當成羊牯,香港連「貨真價實」的招牌也遭拆去,不是自毀長城是甚麼?
此一時,彼一時。過去是內地旅客當香港是寶,現在則是香港人視深圳為寶。數字最能說明問題,7月有逾452萬人次港人經陸路北上,南下的內地訪客人次只有174萬;至8月北上人次激增至約598.5萬,南下旅客雖升至302.8萬人次,惟北上南下的差距進一步拉闊,7月及8月北上港人均較南下內地旅客多接近一倍,8月每個周末的南下北上差額更逾10萬人次。旅客和消費者用腳投票,香港究竟出了甚麼問題,還用問嗎?
「香港夜繽紛」搞得甩甩漏漏,服務業又不以客為尊,加上香港舊樓危樓太多,社區更新太慢,連銅鑼灣的大街大巷也是遍地垃圾,旅客見狀會有甚麼感想,不言而喻。隨着內地經濟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香港卻原地踏步,若說有朝一日連內地旅客也嫌棄香港這個「窮酸親戚」,絕非危言聳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