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強詞有理:歐盟自殘

過去數百年西方一直引領着世界發展,不僅在科技和經濟方面領先,而且主導了國際秩序和規則,因此養成唯我獨尊的傲慢心態,不容許任何國家超越。最近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正是這種傲慢心態作祟。他們聲稱「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生產商提供巨額國家補貼,導致市場扭曲和不公平競爭」,這豈止是雙重標準,簡直是賊喊捉賊,難道他們自己沒有行業補貼?歐盟《晶片法案》最近剛剛生效,計劃2030年前投入430億歐元,支持歐盟成員國的晶片生產、發展計劃和新創企業投資等,這不是補貼又是甚麼?還有,美國《晶片法案》和《降低通脹法案》更是赤裸裸的補貼行為,為何歐盟不敢對美國發起反補貼調查?
說穿了,歐盟之所以刻意針對中國電動汽車,根本與補貼無關,而是因為他們已落後於中國。早前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國際車展,中國展商佔了四成,全是新能源汽車,既有技術優勢,更有價格優勢,令歐洲同行自愧不如。論燃油汽車,歐洲無疑還有一定的優勢,但說到新能源汽車,歐洲車廠顯然已無法跟中國車廠相提並論。正是在羨慕嫉妒恨的複雜心理之下,歐盟政客漸失方寸,以致胡攪蠻纏。
顯而易見,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絕對是損人不利己甚至是自殘的行為。表面上是為了維護歐盟車廠利益,實際上受到最大傷害的恰恰是歐盟車廠。道理很簡單,一旦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中方必然採取反制措施,歐盟尤其是德國車廠將會首當其衝。中國是德國汽車的主要市場,提供了將近三成的銷量和利潤,如果中歐爆發關稅戰,德國車廠的命運可想而知。
難怪歐盟反補貼調查的消息一公布,德國商界幾乎齊聲反對,連德國交通部長也在報章撰文,不贊成設置市場壁壘,認為此舉可能導致報復性關稅,並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對德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害。這並非無的放矢,在俄烏戰爭拖累之下,德國經濟本已五勞七傷,由歐盟領頭羊變成拖後腿,若再受到關稅戰打擊,更將雪上加霜。
歐盟政客為了一己私利,將政治凌駕經濟,也許自鳴得意,殊不知這無異於給歐盟商界埋雷。有人說,歐盟委員會主席萊恩是美國代理人,只為美國利益服務,雖不中亦不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