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旅業賣點過時 學者:港風采在褪色 總體消費力不繼 靠內需難撐經濟

張炳良指倘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邊際增益有限。 張炳良指倘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邊際增益有限。
張炳良指倘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邊際增益有限。
【本報訊】疫情3年後,香港復常,但經濟未復甦。對於政府推動夜市,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顧問(公共行政)、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在報章撰文,指若社會總體消費力不繼,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而已,邊際增益有限,而今時今日,香港旅遊業不能過於依賴購物、美食或娛樂等傳統賣點,也不能再以為服務態度依舊仍可躺着也旅客如雲。
塘水滾塘魚 增益有限
張炳良指港府推動夜市是好事,惟不能以為官府可支配或取代市場力量。他表示,夜經濟的討論往往聚焦促進夜市、擺攤及街頭表演等,以期增加人流,但目前現實卻是,不僅夜間經濟活動萎縮,一些中小企和店舖也為日間業務回常緩慢而發愁。他認為若社會總體消費力不繼,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而已,邊際增益有限。他直指香港成本高,需發展高收益旅遊,而不止是追求人數或低增值消費,認為業界需有變革轉型的思維,迎合新一代內地和國際旅客所需所好,並開拓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等與生活方式相關的體驗與活動。
周邊城市早積極搶客
在旅遊方面,他指現時更遇到內地尤其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激烈競爭。以深圳為例,其旅遊策略包括搶港客、發放專屬消費券、打造港人旅遊消費服務示範街區等,標榜價廉物美服務好,港人疫後紛紛外遊,北上消費也成潮流。
他表示,旅遊業處境或只是冰山一角,深層問題是為何香港昔日風采似在褪色。多年下來,香港已有其商譽,不需過分花費精力不斷去開發旅遊景點。因為若能維持一個充滿活力、知識空間和凡事可行的實幹式城市之符號,「香港」本身就是最終吸引力所在,任何旅行者和商務人的行程都不容錯過。他認為香港應珍惜其制度和人文遺產,繼續展示多姿多采的街景、多元文化氣息及自由包容的創造空間,還應從民間、市場和國際連通孵化出新生元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