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東北發展
對中國來說,東北發展是重要的,但不可能像長三角、珠三角,乃至成都、重慶那樣密集發展。歷史上東北是中國工業發展的重鎮,可並不是由市場帶動,而是日本的侵佔,和蘇聯的協助,才在上世紀成為中國重工業的中心。這兩個因素轉變後,東北的重工業與國營經濟在中國的大開放與市場改革中便難以維持其優勢。
改革初期盲目市場化、私營化,挫傷了東北國營經濟,沒有積極利用其幫助全國工業的轉型。軍工的一段時期受到忽視、揚棄,更加傷害了東北軍工為主的重工業。即使後來提振興東北,也沒有認真地結合東北工業發展的特點作長遠的規劃,仍然擺脫不了傳統工業化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加上一些南方的民營經濟,卻不辨水土。縱使中央國家投入資源,發展戰略的陳舊和脫節,終無助東北復興,反而在今天面對人口遞減的困境。
東北本可以成為東北亞的經濟中心,但俄羅斯、北韓實行的是一國工業化,與東北的經濟連接極有限。南韓則屬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體系,對中國的合作,主要是生產加工和奪取市場,反而是吸納東北的朝鮮裔中國國民。沒有周邊經濟的大規模合作,東北只靠本地和國內,國內交通限於偏遠,東北自成區域經濟卻在輕工方面敵不過進口和南方生產。但從資源看,東北還可以成為全國的糧食基地和國防工業重心。
東北平原肥沃,土地廣闊,一直是中國大宗糧食機械化生產基地,主產大米、大豆等。但糧食價格由中央政府控制,也自開放以來長期受美國、澳洲等的進口衝擊,在國內大部分市場因政治和成本(歐美的高補貼出口)而被排斥,發展不利。
而國防工業自清末便已在東北開始,國營企業、重工業都是軍工發展的模式,但在改革初期迷惑於所謂和平紅利而受到冷待,然而基礎仍在,科研機構還存,把現有的軍工科研、生產組織成大的系統(或科研至生產的價值鏈),由中央提供技術投入,大有可能成為龐大的軍工系統。用配套需求推動中小地方企業的發展,擴大本地工業化的範圍,借軍工的技術人才轉移(軍民融合)和軍工產生的需求,當可重建改造乃至創新東北的工業體系,從關外海外吸納更多的人才。
到今天,工業發展已脫離西方教科書的邏輯,東北更要打破框框思考。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