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印度敵不過中國

日前閉幕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東道主印度成為大贏家,除了成功引領各國就俄烏戰爭這個棘手的問題達成共識,在峰會結束後又與美國等國宣布建立「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國際地位大躍升,亦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龍象之爭」最終會由誰跑出的熱議。
說來真有趣,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國家之一,從1991年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後就一直謀求世界強國的地位,可大部分國家只視它為南亞區域的大國。直到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後,印度國力迅速提升,才開始受到國際關注。總體來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及近年的國際政治形勢,皆有利印度經濟進一步發展。但我依然相信印度在這場「龍象之爭」中敵不過中國。
根據聯合國估算,印度不僅人口將在今年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勞動人口也多達9億人。相比日漸老齡化的中國,印度若能善用人口紅利,確實前程似錦。但不要忘了,這個假設的前提是國民素質要高,否則人口多隨時會變成負擔。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所以中國人的教育水平普遍很高。印度恰好相反,社會深受印度教的影響,長期被分為4個種姓等級,精英教育制度培養了大批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可普通民眾的教育水平很低。近年印度人的識字率僅為74%,遠低於中國的97%,要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領先的製造業大國並不容易。
其他方面,印度人也與中國人有巨大差別,如時間觀念鬆散、工作態度欠認真。台灣早年提出新南向政策,鼓勵台企去印度投資,卻失敗而回。許多台商憶起在印度的工作經歷時都罕有正面評價。說到底,印度在外資眼中並非一個好的投資市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