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教育之爭

中美之爭在於政權,政權建基於精英,精英有一個培養的過程,便是教育,如裸官之例,不待成為精英,只要是精英的子女,亦可影響精英的政治取向。因而一、二十年左右,教育的轉變,可使精英轉向,動搖政權的根本。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教育,受市場迷信和對西方特別是美國體制與文化的迷惑崇尚,教育存在不少問題,歷年有改革,改革中有得有失。最令人擔心的是,家庭經濟條件對低下層升學愈來愈有關連,教育的平等機會受到威脅。
但當前最明顯的問題是國際學校的氾濫,一是衝擊國民教育體系,社會更好的教學資源和生源流往國際學校,後者變成貴族學校(再不是單為外企外籍學生專設),凌駕於本地學校。二是國際學校課程有異,幾近教育範疇的租界,學生接受的不是中國的國民教育,而是西方的國民教育,培養的便當然不是中國國民,而是外國國民。國際學校也多是讓學生與外國教育體系連接,為出洋升學準備,猶如解放前的清華,差別可能便是辦學經費來自中國本地,辦校的利潤歸於海外。
內地的大學也流行開設國際學院,目的也是移植西方教育,培養出國升學的學生。同時亦有中外辦學,包括西方正式大學在內地設分校,以及眾多海外野雞大學在賣文憑。大學國際化是合理之舉,但未必要盡是移植西方,中國的大學不能變成西方大學的分校或升學預備校,教育趨向西方化或美國化。國際學校,往西方國家從大學到中小學的留學,這樣體系培養出來是甚麼中國國民?抑或這便是中國國民從青少年開始蛻變為外國國民的過程?以中國每年十萬百萬計的往西方國家留學學生,其中不少為了出洋而出洋,並不認真讀書,目的便不是教育,而是外國護照、居留權。這樣的發展,中國每年流失多少人才呢?他們即使回國,可能思想心態已不是中國人,更形成國內社會、政治、文化衝擊的消極作用。
這樣美國化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在前蘇聯、東歐國家盛行,而與西歐乃至日本、南韓等新興國家不同,此中有着特殊的政治因素(包括中國內部和外國),這或許有助於美國主宰的全球化、西方式的現代化,然而,這會是中國復興可以成功之途嗎?中美之爭,似乎在國人熱衷於往美國西方留學的趨勢下,中國的劣勢還會加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