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克服困難
中國經濟當前是遇到困難,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乃至政治因素。
周期性因素是中國經濟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措施(實際因乘數作用遠高於此數)帶來的經濟擴張,有頗多泡沫成分,特別是對房地產市場、土地經濟帶來槓桿化的催谷,形成過度的周期擴張。2015年已見問題,2021至22年的新冠疫情更加重原來周期下滑的趨勢,地方政府、企業、居民家庭在兩年疫情裏財務虧損巨大,部分積蓄消耗殆盡,且疫情打擊不限於國內,而是全球性,周期收縮的程度特別強大,中國難以借外貿出口來抵銷國內需求不足的困難。中央政府有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的教訓,也不敢再用貨幣政策提升經濟,反而企圖借周期不景氣來解決經濟的隱憂,讓收縮的市場把虛財與房地產企業債務撇帳減除。
結構性因素是中國經濟還處於轉型階段,一是服務業要提升與擴張,不是房地產泡沫帶來的暴發戶式消費與資金外逃。二是製造業在堅持發展,否定西方去工業化戰略之同時,用科技推升級增效,卻犯了過度科技化提升的毛病,放棄傳統製造業,偏重高收入層的需求。部分製造業外移,未能用科技把製造業作全面協調的改造提升,影響出口與國內生產及投資。三是中央政府的一帶一路倡議把重心逐步從美國等西方國家轉移至非西方的新興與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外貿、對外投資政策據此轉變,但處於初步轉移階段,不足以替代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傾斜。
政治因素是美國發動西方國家經濟上對華脫鈎,即使未能脫鈎,也在為未來脫鈎作出安排。中國對美國等的出口大減,打擊出口為主的中國經濟。中央政府提出的內循環擴張以抵銷外循環的困難,卻在周期不景氣下不易完成。美國等更在金融和國際輿論對華施加壓力,打擊中國內部與國際對中國經濟的信任與市場預期,意圖以此轉化為實質經濟損害,來加重中國經濟的不景氣。
面對這重重壓力,中國經濟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考驗。不過,中國經濟根基已深,競爭力強,舉國體制若採取適當的政策,不易被打倒,如過往的日本,今天的歐盟。中國政府正積極保衞人民幣匯率與股市,正是在市場最前沿處奮起抗戰。人民幣匯率將是中國政府決心與能力的重要標誌。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