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心臟驟停 本地存活率遜全球 倡急救訓練列必修

謝鴻發為「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香港唯一代表。(黃偉邦攝) 謝鴻發為「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香港唯一代表。(黃偉邦攝)
謝鴻發為「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香港唯一代表。(黃偉邦攝)
心因性猝死每年奪走全球400萬至500萬人性命,本港每10萬名男性中,發生心因性猝死或心臟驟停為中度風險的約有40人;女性則有22人。醫學期刊《刺針》在荷蘭舉行歐洲心臟病學大會成立「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廣邀全球27名專家提出建議指引,專家之一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系主任謝鴻發表示,心因性猝死在本港的存活率僅7%,而在全球亦不足10%,倡本港應在教育課程中納入急救訓練為必修科,達致「全民識CPR(心肺復甦法)」,提升突發心臟驟停搶救率;長遠應增加港人對死因解剖的接受程度,以釐清年輕猝死者的死因。
謝鴻發指,在本港35歲以下心因性猝死的個案當中,由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及冠心病而引致的共佔45%,部分人病發前健康,各國專家雖然設法提升病發後的存活率,惟死亡率仍無減,專家亦花3年時間研究相關議題。委員會認為,推廣心因性猝死基因測試,以研究高風險人士的基因組。謝續說,本港猝死的人士中,經解剖後大部分均與心臟病及血管疾病有關。年輕人士猝死,大多會猜測與家族遺傳相關。「可能要全家人做檢查,是否有隱性疾病」。
應教育提升解剖接受程度
不過,要解剖亦非易事,本港長遠應通過教育,增港人對死因解剖的接受程度。他解釋,解剖可了解病人是否存在隱性病患,及是否有家族病史、遺傳因素等,惟受文化及人手限制,全球解剖數目低,令死者死因難辨,「例如18歲以下猝死群組本應100%做解剖,但本港做解剖不足七成,明顯有好多阻力」。
若病人在家中猝死,消防處或無紀錄,謝建議有關當局集中本港猝死數據,制訂心因性猝死疾病登記名冊,以便日後制訂針對亞洲人種的篩查策略。他期望政府能接納相關建議,推薦名冊能夠將所有數據輸入系統中,令委員會可有系統收集數據。
他又提到,本港僅有二至三成人懂急救,認為應提升社會對心臟驟停患者的應變能力。在外國的中學,會安排急救隊教學生急救,令他們了解遇到突發狀況要如何處理,故港府有必要考慮推行社區心肺復甦訓練,例如作為中學必修課程等,以加強相關的教育。另可通過科技,如互助App通知懂急救者附近有人需搶救,或查找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位置,甚至用無人機派送AED至偏遠場所,提升搶救效率。
港大專家加入《刺針》委員會
對於成為本港唯一一名專家獲邀加入《刺針》委員會,謝鴻發指情況屬比較少,因與北京專家一同獲邀,相信與委員會想吸納中國地區專家及數據,以制訂更適用於各地的建議有關。他指出,冠心病風險與過重、血壓高、膽固醇高、吸煙及糖尿病相關,政府現時推行慢性病篩查,識別較年輕的高血壓及糖尿患者是防止心因性猝死的重要一步;建議年輕人做簡單體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