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保護性破壞 古城整容變毀容

上世紀50年代,建築學家梁思成就北京古城保護問題,痛心疾首地為北京市當局留下一句話:「50年後,歷史將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然而,如今70年都已過去,而梁思成的忠告,卻依舊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近期,甘肅天水古城被罵上了網絡熱搜榜。當地投入近9億元人民幣巨資進行古城保護,卻將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變成了不倫不類的商業區,而且許多文物保護院落被肆意改建、破壞結構成了危房。如今,學術論文有「查重率」審核,古城若有「查重率」,估計大部分都要被判定複製抄襲。大江南北,各地古城,幾乎千篇一律淪陷為烤腸、羊肉串、奶茶、螺螄粉競相比併的商場。
不過,與50年代那種大張旗鼓地拆除剷平不同,如今地方政府也學聰明了,「開發性保護」的口號應運而生,為古城改造披上了開發與保護的閃亮外衣;其實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保護為虛,商業開發被擺在第一位。本來,文化保護與商業利用也並非截然對立的關係,意大利、法國那些古老小城,憑藉完備的歷史風貌引來全球遊客,帶動經濟,經濟效益、文化效益雙豐收。
急功近利 殺雞取卵
這種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商業與文化自然融合、和諧共處,需要長久匠心守護,而非嫁接移植、另起爐灶。但對於中國的許多地方官來說,所謂「功成不必在我」不過掛在口頭上,都想盡快見效出成績,升官換紗帽,進行商業開發、打包出租,無疑是最便捷的手段。於是,急功近利,殺雞取卵,強制搬遷騰退原住民,過度甚至全盤商業化,只留下些許文化保護來裝點門面。古城的煙火氣息、文脈肌理被一掃而空,只剩下充滿銅臭味的空殼,美其名曰「開發性保護」,實則變成了「保護性破壞」。雲南麗江、湖南鳳凰殷鑑不遠,而天水此次更重蹈覆轍,變本加厲。當然,「保護性破壞」不僅只有商業目的,如天水古城裏還添加了絲綢之路大型雕塑、黨史人物紀念館等,其目的毋庸贅言。這些強行植入的元素,與古城文化底蘊格格不入,愈想面面俱到,便愈不倫不類。
「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是古城保護的根本。雖然專家苦口婆心勸說,提出各種專業意見,但其結局都與當年的梁思成別無二致。當權力凌駕於科學專業,行政之手取代了市場之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慘遭厄運,古城「整容」變「毀容」。而同質化、套路化的千城一面,最終導致的往往是無人問津的「鬼城」。
商業至上、政績衝動、權力傲慢,如果再加上「無知無畏」的行事風格,古城浩劫幾乎難以避免。但多年來,這方面的追責問責鮮有所聞,造就了地方官的肆意妄為。古城保護與自然環境保護一樣重要,在劃定生態紅線的同時,文化保護也應當劃設更嚴格的紅線,否則,毀容的古城,還會有下一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