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護流失公院崩 搶人才杯水車薪

本港公營醫療人手不足,早就不是新聞。人手捉襟見肘,使到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醫護工作壓力沉重,進一步加劇醫護流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多年來,這個循環非但沒被打破,反而因近年移民潮湧現、人口持續老化等因素,變得愈來愈急,公營醫療系統已抵達崩潰的臨界點。歷屆政府皆曾承諾會改善公營醫護服務、增聘人手,最終卻一事無成,不但苦了一眾勞心勞力的醫護,更是害慘了香港市民。
為解決醫護人手荒問題,醫管局早前高調到英國及澳洲進行招募,試圖招攬人手。不過,當局繼續貫徹「雷聲大、雨點小」的特色,合共僅面試了百多人;即便全部聘用,再加上當局透過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成功招募的10名醫生和70個護士,對於醫護人手缺口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畢竟醫管局現時共管理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間專科門診及74間普通科門診;若以此推算,每間醫院最多只獲分配2至3名醫生。若問對紓緩醫護工作壓力的作用有幾大,恐怕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令人憂慮的是,當局招募外地醫護的速度,遠遠追不上本地醫護的流失率。醫管局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公立醫院醫生離職率達7.1%,相當於逾400名醫生離職;護理人員亦達10.9%,相當於接近3,000名護士離職。更致命的是,各個年齡層中,以30至39歲完成考取專科醫生資格的群組流失率最高,不少是由公立醫院轉向私人執業;這些具有多年行醫經驗的醫生一旦離開,並非招聘醫科畢業生就能取代。
公營醫療人手短缺,受害的不只有醫護,更多的是病人。急症室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次緊急病患等候6小時以上,幾乎成為常態,「急症」的意義又何在?其他專科門診的新症輪候時間,更是以星期計算,即便是緊急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也要約莫一星期,讓人不忍直視。所謂「病向淺中醫」,病患輪候時間愈久,愈不利於治療,甚至可能由小病拖成大病,穩定拖成危殆。今年4月,東區醫院就曾發生女病患在急症室等候區離世的悲劇;與其歸咎於醫護失職,倒不如說是當局遲遲未能解決人手荒所帶來的惡果。
毫無疑問,加強挽留以及加快招聘,確是解決公營醫療人手荒的最直接方法,卻不是唯一的辦法。多年來,社會各個層面皆有提出方法,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其中,公私營協作計劃正是良策之一,由當局資助,讓貧困的病患亦能選擇到私營醫院求診;然而,計劃現時覆蓋範圍太小,當局聲稱會擴大,但未見進展;另外,坊間也有聲音提出要增加醫療券金額,並落實「錢跟人走」,疏導病患到私營醫療,甚至北上求醫,惟同樣未有下文。搶奪人才固然重要,惟多管齊下方能更具效率,更快地解決公營醫療系統所面對的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