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推動現代農業 提升食物安全

提起廣州增城,不少港人都會想起荔枝。筆者日前到增城考察,當然也有品嘗荔枝及參觀荔枝文化博覽園、荔枝博物館等,但更重要是深入了解到當地企業,如何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及品牌打造等多方面,推動荔枝產業的現代化、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除了令更多人享用到更多價廉、味美和種類繁多的荔枝,亦成功帶動增城農民增收致富。
加強推廣 糾正偏見
除了荔枝,增城當局和相關企業近年亦透過善用科技與提升管理,致力推動其他農產品的提質提量發展。筆者參觀了一個食用菌種植供港基地,集結了科研學術團隊,採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高效、節能、環保的菌類種植,可為香港每日提供大量新鮮又安全的食用菌。另一考察點是將現代化農業與綠色旅遊有機結合的萬果小鎮,其成功經驗值得香港相關業界參考。
曾有一段時間,部分特區官員和社會人士認定香港已不需要、也沒條件再發展農業,建議將所有農地改作其他用途。也有一些團體和保育人士,主張香港的農民、農地和農耕方法,應原封不動維持過往的低技術、低效益模式,以減低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筆者認為這兩種想法都過於極端,香港還是有空間適度發展農業,但必須效法如內地朝向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結合綠色旅遊與休閒耕種,促進產業多元化。
中央政府近年多番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確保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14億人民都有穩定可靠的食物供應,不會受到國際局勢與氣候變化威脅。從早前的新冠疫情及俄烏戰事打亂全球農產品供應,到近日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引發全球米價急升,可見我國領導人的先見之明。香港在中央關顧下,即使封關期間亦毋須擔心食物供應,令到不少市民忽略了糧食安全與穩定供應的重要性,身在福中不知福。
另一邊廂,日本政府極不負責任地,計劃將上百萬噸福島核污水排放大海,引起市民對日本進口食品的安全憂慮。但同時香港的超市和街市蔬果檔,往往將不少日本進口農產品放在最當眼位置,並且賣得也最貴,較少見到來自內地的蔬果會標明其省市來源地、農場品牌及產品特質等。也有店舖會特別強調其販賣的為本地農產品,以新鮮、有機和安全作賣點,彷彿暗示來自內地的農產品都是次貨。
國家提出糧食安全,除了量的供應,也強調食用安全和可持續性,近年已大幅提升相關的研發、檢測和執管力度。除生產過程外,內地亦關注食品在運輸、儲存和銷售層面的安全與衞生,比許多海外國家更為嚴格。兩地政府與相關業界,應好好利用當前的全球食物供應和日本核污水危機,加強推廣本地與內地的農產品及其他食品,凸顯其高質量與安全性,糾正部分人的偏見和過時觀念,讓大家都食得健康,食得安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