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世紀爆雷步步近 山雨欲來風滿樓

山雨欲來風滿樓。最近內地經濟陰霾密布,社會復常後的樂觀情緒一掃而空,最新公布的各項經濟數據統統向下,遠遜市場預期,加上向來被譽為「模範生」的碧桂園,竟然繼恒大之後陷入債務危機,而「中植系」中融信託又因為投資房產失利而出事,益發令人擔心與地產深度共生的金融業,也可能如骨牌倒下,接連爆雷!中港經濟密不可分,內地有事,香港一定有事,由港府到每個香港人,都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否則一個巨浪撲來,隨時遭受滅頂之災!
房產金融 深度共生
中國7月出口按年大跌14.5%,為連續3個月下跌;進口方面,7月下跌12.3%,更是連跌5個月。隨着中美兩國關係轉差,制裁層出不窮,今年頭7個月,中國對美國貿易比去年減少18.6%,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貿易國。屋漏偏逢連夜雨。中國7月消費物價指數下跌0.3%,是多個月以來首次下跌。與美國出現數十年來的高通脹相比,中國通縮現象引起市場巨大憂慮。中國7月除房價大跌,豬肉和汽車也出現大幅跌價。野村證券報告指出,中國出口大跌反映國外需求放緩,短期之內難以恢復;進口大跌,則反映國內需求下降,消費不振;國內外需求持續不振,經濟將持續放緩,通縮也將會加劇。
一損俱損,佔國內整體經濟25%至30%的房市,情況尤為嚴峻,直接影響到消費和社會穩定。中國十大房地產發展商之一的碧桂園,上半年虧損76億美元,未能按時償還兩筆債券利息,儼然兩年前恒大危機翻版。房地產不景氣,金融體系亦會累積大量不良資產,不良債務比例攀升,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引發骨牌效應,外界擔心「中國版雷曼風暴」正在形成,原因正在於此。事實上,碧桂園財困後,連帶資產管理公司龍頭「中植系」旗下中融信託也傳出財政問題,投資者陸續接獲投資項目停止兌付通知,估計總金額達到3,500億元人民幣,已隱隱然敲響了金融危機的警鐘。
中港經濟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內地金融爆雷,對香港的衝擊勢必是災難性,有人形容世紀大蕭條即將重現,恐怕不是危言聳聽。春江水寒鴨先知,最近本港一家大型發展商,將旗下新盤劈價七折出售,樓價回到2016年水平。這固然吸引大量想上車的市民入市,同時亦令本港二手樓市場繼續插水,就連港府推售居屋也受影響,整體樓市持續低迷。更耐人尋味的是,該發展商在北京的豪宅項目,最新獲批預售價比吹風價還低一成。這除了反映內地樓市和購買力疲弱,亦折射出發展商對後市消極,寧願減價促銷套現,也不想淪為「蟹貨」。
內地有事 香港有事
當然,在內地擁有房地產項目的香港發展商,絕對不止一兩個,幾乎所有大型發展商都有染指內地住房、商廈、購物中心等項目。這些發展商對本港經濟舉足輕重,打個噴嚏都足以令香港感冒,要是內地爆雷火燒連環船,連帶本港發展商及銀行體系也必受波及,港府隨時需要動用儲備救市。
可以看見,港府過去曾多次動用儲備救市,最經典是亞洲金融風暴之際,入市擊退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問題是,抗疫3年,港府財政儲備已由過萬億元跌至8,000億元,彈藥並不多;更不必說,外匯基金虧損連連,僅去年已勁蝕逾2,000億元。何況外匯基金的主要作用在於穩定聯繫匯率制度,等閒不能動用。對比內地龐大的金融體系,香港猶如一葉扁舟,兩者體積完全沒有可比性,一旦巨浪翻來,香港恐怕只有被吞沒的份兒。
在風高浪急的大環境下,港府卻仍然沒有警惕,依然指望「阿爺」打救本港經濟,其漫不經心,委實令人憂心忡忡。港府早前公布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放緩至1.5%,未能承接第一季升勢,按季更下跌1.3%。全年經濟增長則由原先預測的3.5%至5.5%,調整至介乎4%至5%。換言之,餘下兩季至少要有5.8%經濟增長才能達標。如此「飛躍式」增長,港府又是旨意內地旅客拉動。但當內地經濟沒有起色,內地旅客爆買不再,港府這樣的期望顯然不切實際。
黑雲壓城城欲摧。目前本港樓股齊跌,欲振乏力,外界估計低處未算低,香港還有排衰。更有甚者,內地統計數據欠缺透明,由地方GDP到地方債,水分不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必須爭氣,港府不要再為「阿爺」添煩添亂,市民也要做好避險的準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