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只報喜不報憂 難以取信於民

日前國家統計局的發布會,最受關注的內容,不是各項最新經濟數據,而是統計局決定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經濟復甦乏力的嚴峻形勢下,內地失業率持續高企。一個月前,統計局發布的16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達21.3%,繼續處於歷史高位。
儘管統計局解釋暫停發布青年失業率,是出於技術原因,待完善統計方法後會恢復發布,但仍難以平息種種質疑。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將「難看」的數據暫停,難免給人「此地無銀三百両」之感。有網民揶揄:正當民眾以為工具箱枯竭,突然拿出了一副眼罩。然而,即使不公布數據,失業情況依然客觀存在,民眾的切身觀感也不會消失。
幾年前,內地官媒大肆譏諷特朗普關於新冠疫情「不檢測就沒有病例」的做法,而如今統計局卻選擇了類似的躺平做法。「報喜不報憂」是統計工作的頑疾。近幾年,中央在嚴打「注水」造假方面屢出重拳。遼寧、天津、內蒙古等地統計數據曾大規模「擠水分」。遼寧GDP從2.8萬億元人民幣,縮減為2.2萬億元;天津濱海新區GDP從一萬億元,縮水為6,000多億元。足見統計「注水」程度之深。
統計局是重要的宏觀調控部門。按照官方的定位,統計工作是「治國理政的重要綜合性基礎性工作」。統計數據是否全面、真實,關乎經濟社會發展決策能夠真正科學、精準、有效,也關係到民眾的信心、預期。與假數據相比,片面的數據同樣有害。這種訊息不對稱,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誤導公眾的正確認知。相比現實困境,對未來的茫然無知,會帶給人更大恐慌。譬如此次停止發布青年失業率,不僅沒有減低公眾不安,反而加劇了公眾的疑慮。
篩選發布 掩耳盜鈴
即使原本的統計方法存在缺陷,但在新的設計模型出爐前,不妨沿用原本的方法,其走勢仍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經濟發展狀況。在此基礎上,提前向公眾預告將修繕統計方法。這種平滑的柔性調整,才能盡可能降低負面影響。而且,動輒將不好看的數據暫停,對統計工作的公信力也是巨大傷害。那些仍在公布的數據,也很難取信於民,陷入惡性循環。甚至形成負面示範,滋長其他領域的篩選式發布。
勇於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破解難題的開端和前提,也體現管治誠信與政德品格。諱疾忌醫、自欺欺人,則會累積風險隱患,對正在進行的各項宏觀調控效果,也會造成沖淡稀釋。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難點、重點。在公布真實數據的同時,一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一方面做好說明、解讀、引導工作,官民共克時艱,才是正確選擇。千方百計以諸如「柔性就業」、「慢就業」、「摩擦性失業」、「暫時性待業」等詞彙來掩蓋問題,粉飾現狀,只會適得其反。愈是經濟不景氣,公眾的神經愈敏感,統計工作愈要實事求是,扮演好敲鐘吹哨的角色,而不是掩耳盜鈴,透支公信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