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老有所醫:先進手術治療中風後遺症

香港市民患上慢性病十分普通,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偏高、心臟病等等都是中風的高危因素,不論是腦部血管爆破出血,或腦部血管栓塞引致中風,腦細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壞死。嚴重中風有死亡風險,幸存者都有活動能力或認知能力的缺損。活動能力下降會大大影響生活質素,嚴重情況的患者須要依賴家人或照顧者料理基本起居飲食。
傳統治療方案主要在復康方面,患者須重新學習各種活動功能,恢復程度很視乎未有壞死腦細胞的量及個人大腦的可塑性,年輕患者腦部可塑性較高。活動功能恢復的最大障礙是抑制肌肉收縮的中樞神經路徑壞死,令肌肉張力升高,關節兩方肌力不平衡,就算患者有主動控制肌肉的能力,都因肌肉痙攣,不能發揮功能。痙攣同時令肢體處於不正常的攣縮姿態,影響外觀及個人衞生。
用電刺激 注射藥物放鬆肌肉
除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外,新治療方案在完成早期復康後,可用電刺激痙攣肌肉,針對性地注射肉毒桿菌素(Botox),令痙攣肌肉放鬆,達到關節兩面的主動肌及抗拮肌肌力回復平衡,再配合支架牽拉,及活動再教育,患者可重新學習功能性活動,肉素桿菌素(Botox)有效期約為4至6個月,即大腦重新學習窗口期有4至6個月。患者及醫生在此段時間,可進一步了解神經系統的最高活動潛能。
當藥力耗盡,痙攣重現,功能如大幅下降,醫生可用嶄新肌肉及神經的針對性手術,提供精準的重建,肌肉可放長或轉移,神經線可以顯微外科方法,進行深度選擇性摘除,以達肌力平衡,令患者可發揮神經系統的最高潛能,改善活動能力,提高自我照顧及工作的能力,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增進生活質素。
即使腦細胞較大量死亡,沒有有效主動控制,就算減輕痙攣都未能顯著增進功能,患者仍可透過手術改善肢體姿態,減少痙攣帶來的痛楚,及令關節較易拉開,方便清潔,可減輕照顧者的工作壓力。
現代高水平手術令中風後重建的療效更進一步,令患者有較高機會恢復接近正常的外觀及功能。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永玉醫生
老有所醫計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