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提高門檻難紓困 增加供應方惠民

本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並非甚麼新鮮事;歷屆政府均曾承諾會解決房屋問題,惟最終一事無成,市民也早已見怪不怪,對港府不抱任何期待。不過,房屋問題始終需要得到解決,既然不能依賴港府,各界也只好另覓他法,有的為港府尋覓適合發展的土地,有的提出引入新建築技術、加快建屋,有的則促請港府加強打擊濫用公營房屋。方法縱有利弊,卻並無對錯,不過是為市民排憂解困才應運而生。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碧如昨日提出,鑑於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加上現今社會普遍不視年屆60至64歲人士為老年,促請港府檢視現時年滿60歲或以上的全長者公屋住戶,獲豁免入息及資產審查的做法,認為應提升門檻至65歲。她指出,年屆60歲的市民尚未失去工作能力,倘若港府堅持年滿60歲即可獲豁免審查,在本港人口持續老化的情況下,或對將來公屋流轉的持續性造成很大影響。無可否認,上述建議有理有據,亦符合公共資源公平合理分配的原則,更可有效打擊通過豁免審查來濫用公共資源的公屋富戶,不失為一項值得考慮的建議。
然而,提高豁免審查年齡門檻的建議牽連甚廣,或多或少都會予人一種不近人情的感覺。誠然,大部分60至64歲的市民依然有工作能力,甚至有年滿65歲的長者為了生活,一直堅持工作至70歲;不過,人到了60歲後,身體機能每況愈下,也是不爭的事實。
雖說有關建議也不是要求公屋住戶年滿60歲後就要遷出單位,只是要求像其他住戶一樣作出申報,但對於受影響住戶而言,即使符合要求,申報資產始終是一道煩瑣的程序,無緣無故忽然被增添多道程序,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滿。
更重要的是,有關建議只能有限度地增加公屋的流轉性,畢竟公屋富戶不佔多數,對於解決本港房屋供應不足,公營房屋輪候時間長等問題,只是杯水車薪。倘若60至64歲年齡層全部能通過資產審查,甚至可以說上述建議是效果全無。若要解決本港房屋供應問題,惟有尋覓土地,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增加供應,讓供需得以平衡,方是治本的良策。可惜的是,縱然港府屢次誇下海口,公屋輪候時間也未見縮短;截至今年6月底,在過去一年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依然為5.3年,與往年相若。
面對困局遲遲未解,相信普遍港人心內都有疑問,香港是否已抵達「無地可用」的地步?抑或只是港府遲遲不作為呢?坊間常說本港地少人多,惟事實上,假如港府有心,覓地建屋絕非「不可能的任務」。舉例而言,現時本港18區,區區有舊樓,不少舊樓早已殘破不堪,飛磚墮瓦時有所聞,亟需重建。倘若港府能加快市區重建的過程,收回舊樓,重新發展成高樓大廈,新建的單位數量,總比當局強行把公共屋邨走廊通風位改建成住宅,要多出不少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