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經濟調整

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性的調整期,一是針對國際需求減少、美國貿易歧視的分流;二是適應國內房地產及地方債務泡沫穿破帶來的虛假需求消失;三是消費行為理性化和電商普及形成的商業模式轉變。期間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是意料中事,但調整的結果是使中國經濟減除隱患,可以更持續地增長與發展,經濟速度可以在稍後有所回升。無論是主動或被動,恰正是中國經濟的健康調整,不屬衰退性質。
不過,國外媒體一直因政治因素尋找藉口來批評中國經濟,今次亦然,都在誇大中國經濟的黑暗面,把經濟增長減緩說成是危機、通縮、長期衰退的開始、日本化等等,顯然在於聳人聽聞,卻沒有清楚的數據和分析比較來作支持。
首先是中國出口大跌。以7月數據出口比去年同期減14.5%為據,若按人民幣計算,同比只減9.2%,且與6月環比,反倒升了1.3%,人民幣匯率低企的影響明顯。出口形勢不佳,但絕對不是崩潰,且相比其他出口為主的經濟體優勝。南韓7月出口減16%,從6月的水平大跌,外貿順差只有16億美元,大大遜於中國的806億美元。中國出口受美國制裁、歧視最大,出口美國規模從佔總出口的第一跌至第3位。今年7個月減少近19%,主要原因是政治,不是中國產品的競爭性。在當前國際經濟亦不景氣之時,中國出口要從依賴美國市場調整過來並不容易,可實際的出口成績也是可人,顯示中國出口的韌性和轉變能力。
其次是所謂通縮。居民消費物價指數,7月份由6月持平轉為同比下降0.3%,一是去年同期對比的基數較大;另一是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等的核心指數,卻比上年漲了0.8%,較6月進一步上漲。至於生產者價格指數上升4.4%,漲幅不大,距離通縮水平還遠。中國通脹問題勝歐美,低通脹本是經濟穩定迹象,卻被海外媒體解說為通縮,數據不齊證據不足,以之來惡評中國經濟,便帶有濃厚政治因素。
中國經濟二季度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在國際上居高增長前列,一掃國際媒體一直宣傳的中國經濟危機風險。通縮與出口大跌是中國經濟向好發展時,國際媒體再拿出來肆意針對的藉口。中國當自顧努力進行調整,毋須對之理會,更不要受其恐嚇,走上美國借債過度消費以刺激經濟虛長的歪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