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增長乏力樓市冧 經濟前景多隱憂

疫後香港,經濟增長點在哪?這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港府昨日公布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放緩至1.5%,未能承接第一季升勢,按季更下跌1.3%,表現令人失望。全年經濟增長則由原先預測的3.5%至5.5%,調整至介乎4%至5%。換言之,餘下兩季至少要有5.8%經濟增長才能達標。問題是,如此「飛躍式」增長,動力從何而來?
政府經濟顧問給出了答案,就是指望內地旅客帶挈。發言人指出,雖然外圍經濟前景不明朗,但本港第二季旅客增長仍有不錯表現,目前旅客量已回復到疫情前約七成水平,當中超過八成為內地旅客。服務輸出亦顯著增長逾兩成,其中旅遊服務輸出躍升至逾8倍。隨着經濟持續復甦,私人消費開支按年上升8.2%。加上內地推出振興經濟措施,房地產行業的調控亦有所放寬,相信有助內地經濟改善,增加香港本地信心,因此,港府持樂觀態度,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長急升反彈是有可能。
保持樂觀態度是好事,但作為負責任的政府亦必須保持警惕,未雨綢繆。須知在環球金融狀況收緊之下,本港整體投資開支扭轉上季升勢,第二季已呈輕微下跌。過去非常暢旺的首次公開招股活動盛況不再,今年上半年數據欠佳,香港已跌出全球三大,連印尼都爬了頭。更令人擔心的是,本港樓市一蹶不振,第二季基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顯示,私人房屋租金繼續下跌,商業樓宇租金持續偏軟。最近有大型發展商七折推出新樓盤,呎價回到7年前水平,被形容為向樓市投下「深水炸彈」,二手樓市場即時陷入寒冬。港府至今拒絕為樓市「撤辣」,一味抱殘守缺,遲早攬炒。
撇開樓股不說,現實情況亦指出,本港經濟實在不容樂觀。就說港府「押重注」的旅遊業,沒錯,訪港旅客數字明顯上升,可喜可賀,但過去被視為「財神爺」的內地個人遊旅客改變了消費模式,爆買不再,反而更着重文化深度遊,人均消費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更令人搖頭嘆息的是,即使有旅客到訪,但港府又有沒有做好準備?單說啟德郵輪碼頭,啟用至今都搞不好交通配套,以致高端郵輪客甫落船,觸目所及盡是十室九空的冷清場面,以及在酷熱天氣下花數小時排隊等車出市區。港府早知郵輪泊岸船期,偏偏無人願意做實事,以致香港再次出醜人前。另一方面,旅遊業人手不足,一直困擾業界。酒店業表示,暑假入住率和預期相若,但下半年情況未明朗,就算輸入外勞,亦恐怕趕不及應付市場需求,直接影響服務質素和旅客體驗。
屋漏偏逢連夜雨。本港輸往內地、美國和歐盟的出口急跌,整體貨物出口按年進一步急挫約一成五。中國7月外貿出口同比更急降14.5%,創2020年3月以來新低。港府不思進取,產業轉型光說不練,一味旨意「阿爺」打救,隨時埋下更大的經濟隱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