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橫眉冷看:失卻了獅子山精神

近年香港人愈來愈缺乏自信,老是覺得事事不如新加坡。可是,上世紀的星港之爭,香港大部分時間都領在前頭,1992年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訪問香港,時任香港總督彭定康接待他。兩人甫一見面,李光耀便道賀說,此前10年,香港的經濟增長率明顯超越獅城。由此可見,回歸前的香港確是個長期贏家,後來被對手趕上,那是1997年之後的事。
說到這裏,不少反共者自然會大做文章,說京港政府如何不濟,回歸後把香港的大好勢頭斷送了。然而,筆者卻不作如是觀,在中央管治下的上海、深圳,過去20年的經濟急速騰飛,增長率之高,就連新加坡也瞠乎其後。若說中央參與了香港的部分事務,就把此地的競爭力削弱了,在邏輯上明顯講不通。
筆者在香港生活數十年,對維港兩岸的變化躬受親嘗,此地由盛轉衰,我同意確實是由回歸後開始的,但盛衰的關鍵不在於政局變化,而是港人的思想轉變了。有了中國內地作為大靠山,不少人便萌生出依賴的心態,甚至變成了慣壞的孩子。
新加坡人向來視自己為孤獨的奮戰者,他們沒有靠山,一切的政經決策都要小心翼翼,因為一旦出錯,便會滿盤皆落索,更不能期望任何鄰邦可以扶你一把。因此,獅城的當政者都被訓練成英明睿智,在紛紜的世局中,往往能洞燭先機。
殖民地時期的香港也沒有靠山,英國不可能為你供水、供食物,更不會為你提供「個人遊」一類的優惠政策。香港人「同處海角天邊」,只能「攜手踏平崎嶇」,那時候獅子山下的民眾,最懂得自求多福。今日的香港卻慣於依賴阿爺照料,反倒失去了昔日的奮鬥精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