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 下周三揭盅

盧煜明(左)期望透過舉辦科學家盛事,長遠為本港科研播下種子。 盧煜明(左)期望透過舉辦科學家盛事,長遠為本港科研播下種子。
盧煜明(左)期望透過舉辦科學家盛事,長遠為本港科研播下種子。
【本報訊】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中旬首次移師至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今屆3項獎項獲獎名單將於下周三(16日)揭曉。首屆生命科學獎得主、香港科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昨日表示,本港已在疫情後復常,加上目前的創科熱潮,認為目前是很好時機將大型的科創盛事移師至本港舉行。
「未來科學大獎周」於10月14日起一連4日在本港舉行,大獎則分為「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3個獎項,每個獎項的得主可獲100萬美元,過去香港曾有5名科學家獲獎。
10月中旬於故宮館頒發
盧煜明表示,期間將有約百名世界級的科學家來港出席今屆科學峰會,其中兩人更曾獲頒諾貝爾化學獎;此外,亦會在亞洲挑選一批年輕科學家到來分享。他期望,透過在香港舉辦科學家盛事吸引及匯聚各地科學家到港交流,長遠為本港科研播下種子。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代表王強表示,各獎項的候選人需確保公平、公正及原創性,發明亦需有長期的科學影響能力,且必須要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內完成,其後交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並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提名人則由科學委員推薦產生,各科學委員推薦的提名人需經科學委員會確定並認可,方可具備提名權,且每位提名人每年只可提交一次提名,有效期最長5年。
未來科學大獎候選人根據提名人的推薦,由各獎項委員會投票確定。在確定候選人後,將交由科學委員會指定5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並根據每位候選人的專業情況,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給予評價,最終的獲獎者名單將由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專家的評價通過不記名投票確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