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配合灣區發展 港醫療迎挑戰

醫護行業在香港向來是畢業生的熱門選擇,吸引很多尖子入行,但面對人口老化及更長壽,醫療服務需求甚殷,而香港的醫護人員不足亦是不爭的事實。近年香港在配合大灣區發展勢頭上不遺餘力,但在醫療領域上,顯然仍有很多關卡需要解決。
公私營失衡 歷屆未解決
一方面醫療專業面對大灣區的巨大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亦面對人才外流的挑戰,適逢香港亦同樣積極向外地招攬醫護人才,社會在此消彼長的大洪流裏,香港最終的人才流向會產生怎樣的轉變值得當局關注。香港和內地在醫療體制並不盡相同,香港在專科培訓及醫療法規、醫療管理文化等領域有領導地位,但在公私營人才流向上政府往往較為被動,缺乏整體性的規劃權。公私營失衡亦是歷屆政府無法解決的死穴。
隨着政府加強推動基層醫療及社區醫療,構建更全面的醫療體系,政府銳意改善現有香港醫療的痛點,至於融合大灣區發展,「九加二」城市要在未來匯聚人才加強融合聚力發展,共建更廣闊合作空間,必須互補兩地長短。
最近醫管局已經率先提升兩地醫護交流及在港引入內地醫護,亦逐步將本港醫療體系的痛點,如等候期過長的一些服務,轉介到內地醫療點以減輕輪候壓力,而在器官移植方面,月前的緊急移植案例亦罕有地透過內地安排捐贈。
當然香港除了得到祖國的幫助,香港的世界級醫護質素,醫療高效及管理文化亦是香港該「輸出」到大灣區以至國家,把國家醫療產業提升到國際領先地位的積極推動者。在最近一個剛成立的大灣區醫療產業發展平台上,醫學界的領導均指出香港醫生要走到大灣區發展醫療產業所遇到的問題,包括在用藥、醫療器材使用上在兩地差異上仍有改善空間。
雖然兩地有互通機制,內地亦有19間醫院可以透過「港澳藥械通」,逐項申請使用已於香港註冊的藥械,不過由於所批藥械數目有限,制度有明顯不足之處。而現時的一些非緊急藥物亦未能申請到在內地醫院使用,對香港醫生在內地用藥看病明顯造成障礙。
香港醫生在內地註冊的法規及限制,要求2006年有5年專科資格才能拿取永久醫師證明書的規例,以及醫院就可申請藥械類別的手續如能進行放寬,將會更令大灣區發展港式醫療的推動力大為提升。當然大門開了,要配合小門敞開才有意義。
制度有差異 窒礙產業鏈
現時有資格到內地執業的醫生年資較長,而且已經長期私人執業,因此無意到內地發展。加上兩地法制、稅務等不同,以及客源問題,令有意到內地發展的醫生卻步,如果政府當局能推動一個更方便的平台,能幫助有志在大灣區發展的醫護以至其他專業人士提供實質及貼地的配對及支援服務,相信亦有助吸引及推動整個產業鏈。
說到底,面對當前的大環境,政府的策略思維必須既大膽創新,亦要有較以往更宏觀更有遠見,同時服務本港及祖國的政策才能稱得上好政策。龐朝輝醫生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