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工業事故爆不停 監管乏力屢奪命

金錢固然重要,然而除了金錢,生命中還有許多人和事值得看重、值得珍惜,諸如家人、朋友、愛人等等。本港打工仔雖是每日拚了命去工作,但無非為了回家後與妻兒吃一頓安樂茶飯,誰又真的想以生命為代價,來換取金錢呢?然而,由於港府監管不力、法例未完善、僱主有疏忽,本港近年接二連三發生多宗工業事故,有人因而殘廢,有人甚至付出生命;只是,一次次血的教訓,始終喚不醒裝睡的官員。打工仔難道只能自求多福嗎?
昨日上午11時許,位於葵涌和宜合道的北葵涌鄧肇堅體育館內,又發生一宗工業事故。一名69歲陳姓維修男工在升降台上進行防漏水工程期間,升降台突然翻側,結果陳男由離地約9米高處墮下,迅即昏迷。縱然在場職員立即報案,惟陳男經救護車送院搶救後,仍回天乏術。事後,執法部門把案件列為「工業意外」,勞工處亦已派員了解,工業傷亡權益會則派員趕赴醫院,希望為死者家屬提供支援。雖說善後工作進展迅速,但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此失去,再迅速也無補於事。
針對事故成因,官方尚未有詳細調查結果,各界亦只能憑現有資訊去推斷及猜測。事主任職維修工人已近10年,經驗豐富,事發前亦未見異常,失足之類的猜測幾乎可以排除。另一方面,涉事升降台的底座面積約1.5米乘1米,設計上容許2個人同時在台上工作,事發時亦只有事主一人在台上,升降台設計有缺陷等亦可排除。坊間現時普遍懷疑是升降台機件故障,不過從現場照片可見,升降台的機身結構未有斷裂,必須深入檢查,方能釐清。
另一說法是指向人為疏忽,懷疑有人不當操作升降台。其中,有前工程師分析意外指,不排除是升降台底部的支撐腳未有足夠展開,導致受力不均,失去平衡引發事故。另有業內人士指,涉事升降台為單臂式設計,屬垂直升降台,懷疑升降台「升得太盡」,加上工人仍需再爬高才可工作,或因而失平衡而墮下。兩種推斷均言之成理,卻也衍生更多問題。例如︰明明升降台下有工人正操作,會發現不了支撐腳未有足夠展開呢?又例如,施工方會使用高度不足的升降台呢?難道事前不知道所需高度嗎?
更惹人質疑的是,維修男工明明已稱得上是在「高空」工作,有前工程師明言,假設事主體重約140磅,從9米高處隨升降台翻側墮下,估計承受的力度達940磅,當事人是「一定死硬」,如此高風險工作,何以現場未見其他保護措施呢?倘若事前加設一層安全網,又或者鋪上軟墊,減輕工人墮下時所承受的力度,很大機會可以避免悲劇發生,何樂而不為呢?
悲哀的是,本港現時並無相關法例監管使用升降台,甚至所謂「升降台牌照」,只需參與供應商現場講解的課程後,即可獲得,這已稱不上是漏洞,而是巨大缺口。港府倘若依然不聞不問,僅針對事故展開調查,又如何保障工人安全呢?本港的悲劇總是循環發生,當局若再猶豫,同類型悲劇恐怕很快就會再次上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