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煞住大白象才能防範灰犀牛

近日央媒曝光,甘肅榆中縣耗資近10億人民幣的市民公園,開工7年仍未完工開放,處閒置狀態。該縣是2019年才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此前就因花費6,000多萬元建仿古城門被通報。為了市民公園這一大白象工程,今後榆中縣每年還需補貼投入財政資金5,000萬元,幾乎佔全縣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好大喜功 遺爛攤子
國家財政部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達37.8萬億元。這一數據尚處在官方限額之內。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通過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帶來的隱形債務,不僅成為沉重負擔,也猶如一頭兇猛咆哮的灰犀牛,堆積了金融風險,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患。
許多大白象工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貴州獨山縣,負債400億元打造豪華復古景區,申報多項健力士世界紀錄,結果財政破產,工程爛尾。劍河縣則耗資8,600萬元,建了座世界第一苗族女神像,比紐約自由女神還高一倍。這些縣與榆中縣一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百姓生活艱困,民生欠帳眾多。主政者熱衷貼金、標榜政績,作為撈取升遷的籌碼,舉債興建各種大而無當的工程,將全縣拖入了填不滿的的黑窟窿,成為一筆呆帳、壞帳。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決策程序缺乏監督制衡。動輒數千萬數億元的天價項目,往往是由涉事的主政者一把手、一言堂拍板通過立項,其他人唯唯諾諾。其後以「適度超前」為由,違規變相舉債,追求快速見效出成績,自身升官而去,爛攤子留給後人,直至資金斷裂而爆雷。所以,這些項目都不是突然飛出的黑天鵝,而是慢慢壯大的灰犀牛。
地方官員之所以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盆景工程樂此不疲,一方面是扭曲錯位的政績觀,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巨大的尋租機會驅使。「大白象」的波濤泡沫下,往往是官商勾結、利益勾兌的暗流湧動。貴州獨山縣多任縣委書記、縣長被查辦。已落台的廈門市原人大主任陳家東,盲目決策新建的6座驛站大多荒廢,歌劇院項目則因投資太大、不切實際淪為「半拉子工程」。
實際上,內地近幾年對地方債的監管力度一直加強。上月底政治局會議也強調,「要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訂實施一籃子化債方案。」新修訂的黨紀處分條例也單列了一條規定,對盲目舉債、鋪攤子、上項目,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官員,視情節輕重給予撤職、開除黨籍等處分。
要真正防範灰犀牛,就要切實煞住大白象。鐵拳肅貪、加大問責懲戒力度固然重要,但往往已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更緊要的,應是建立相匹配的政績約束制度、及時有效的財政考核機制、政策出台前的科學評估機制,暢通民意表達反饋管道,將風險扼殺在萌生之初,避免民脂民膏付之東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