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老有所醫:關節炎,明換關節暗中醫腦!!

在本港公立醫院等待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約3萬人,期間服用止痛藥緩解部分疼痛,情緒焦慮似無期徒刑加速神經增生增痛覺,惡性循環。人們將希望寄託手術,手術是主,想像相信它會減輕或治愈他們的痛苦,研究卻表明約20%的患者在手術後仍然疼痛。議員們爭取縮短輪候時間,短手術期令焦慮時間縮短,卻吸引更多人視手術為終結。
持續痛症 自愈效果好
長期以來,醫生們少研究為甚麼類似的關節X光或MRI變化,不同患者疼痛程度大不同。澳洲醫學雜誌在2013年3月4日的《神經可塑性和疼痛》文章指出,近年神經科學的進展證明,患關節長期痛的人之大腦,會發生神經細胞變化,病人卻從來不知。重點是,在關節手術後如果疼痛減輕,這些大腦變化已被證明又逆轉。
疼痛雜誌2013年4月號《將慢性疼痛稱為腦病是甚麼意思?》文章承認「周圍結構(膝背等等)成像中發現的異常之前誤導了慢性疼痛患者的醫療護理」,因為長期痛的病人腦細胞有變,而病人仍被身心分類單極醫療習俗輸送帶,引導信心放於手術或新儀器治關節。研究亦證明,不少非急創引致的排期骨科手術療效等同假手術。
用生物符號醫學(Biosemiotic Medicine 2016)角度看,病人可學習控制自己大腦線路信號製藥自愈病痛,藥物或是配角。美國科羅拉多大學2021年一項試驗的驚人結果,151名患有持續痛症的受試者,被隨機分開三組。常規護理、安慰劑或接受4星期共8次,每次一小時的新療法,訓練患者將疼痛重新詮釋,以新思維信念影響新細胞行為。66%病人在這種純學習框外新知識後,幾乎或完全沒有疼痛,這些結果在一年後保持不變。安慰劑有20%,而常規治療只有10%。公立醫院有痛症專科介紹另類物質助人,如研究新物料注射或破壞神經線手術;未知有否提供生物符號醫學科,給輪候手術病人中,有決心認真學習發揮自愈潛能的人作為治病新出路?換關節手術醫腦改為用口術神經轉線醫腦,或免手術風險及省醫療費。張錦暉醫生 研究生物符號醫學、大腦可塑性、深度個人成長
老有所醫計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