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負面情緒壓香江 自殺蔚然已成風

香港是一個富裕城市,但風光背後,卻是人際關係冷漠疏離,尤其經過3年疫情打擊,香港人過着「與世隔絕」的防疫生活,負面情緒高漲,自殺率陡然急升。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發表統計數據,發現本港去年的自殺數字和自殺率均為2007年以來新高,當中長者自殺個案更佔自殺總數逾四成,令人心酸,令人震驚。
防止自殺會就死因庭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去年共有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為14.73,即每10萬人中有14.73人自殺死亡,平均每天約有2.96人自殺死亡,令人咋舌,亦較2021年1,010宗自殺死亡個案上升70宗,自殺率上升1.03。若按年齡層分析,去年60歲或以上自殺死亡個案共有477宗,佔總數44.17%,自殺率則為21.73,分別較2021年上升了6.95%及0.61,同時為1973年以來最高。說香港是一個老人悲情城市,絕無誇張。
所見既可駭,所聞良可悲。長者自殺絕對有迹可尋,疫情和移民潮皆成為催化劑。疫情之下,香港人過着嚴格的防疫和隔離生活,不少獨居長者無親無故,體弱多病,疫情下連落公園「坐吓」抖抖氣也不可得,失去社交生活求助無門,萬念俱灰遂走上絕路。與此同時,移民潮在這幾年愈演愈烈,不少長者被子女棄養,孤獨地留在香港,一旦健康及財政情況欠佳,貧病交煎無人關心,自殺便不足為奇。這可以說是社會的錯、家人子女的錯,但港府是否毫無責任,一味袖手旁觀?
正如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指出,長者需要別人關心,政府新成立的「18區關愛隊」正好發揮作用,上門探訪揪出更多隱蔽獨居長者,協助他們投入社區生活。其實,人是群居動物,任何人都需要與別人建立關係,這些老人家年輕時為社會付出勞力,老來卻被社會遺忘,最終以自殺了結生命,實在可悲。除了政府主動出擊,隔籬鄰舍亦宜互相關心照應,助人自助,走出悲情。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自殺風氣不僅在長者群體蔚然成風,學生自殺亦是時有所聞。早前DSE放榜,一名17歲應屆考生取得成績單後,留下遺書跳樓身亡,可憐父親痛失愛兒,老淚縱橫。更不必說,商業社會壓力無處不在,患上抑鬱症的香港人愈來愈普遍,就連紅透半邊天的樂壇天后李玟亦受盡此症折磨,走上不歸路。
很可惜,每當外界要求政府關注自殺問題,投放更多資源支援精神病患者,港府總是藉口多多。高官不是推說本港自殺率並無高於國際標準;就是羅列種種數字,強調政府已投放不少資源。但事實卻是,醫管局本年度只是預留約1,800萬元額外撥款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猶如杯水車薪;社署則輕微增加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另有部分措施在「荷里活廣場斬人案」後才推出。臨急抱佛腳,對防止悲劇發生的作用有多大,不言自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